深深感謝師尊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九年五月十九日】

慈悲偉大的師尊好!同修們好!

首先在這裏與同修們共祝師尊生日快樂!

值此偉大日子,和同修們在一起切磋,暢談各自享受大法美好的感受。我也有一段銘記不忘的經歷,想寫出來和大家分享,一方面是感謝師尊的救度,再生之恩。二是讓今後如有類似情況發生的同修有所借鑑。避免不必要的事情發生以導致給大法造成損失。

我是一九九九年四月底得法的。得法的當天,我捧起《轉法輪》讀了二十多頁就收攤回家了。一路上盡找廁所。我知道是師父在管我了。過後我就一直沐浴在大法的美好中。每天煉功學法,持之以恆。

可惜,罪惡的七二零開始了,我失去了珍貴的修煉環境,只有嘆息。同修也找不到了。我也就處於煉也行不煉也行的帶修不修的狀態。二零零二年底,慈悲的師父把同修給我引來了,使我又能夠讀到師父的經文了,聽到師父的聲音,又溶到大法修煉中。

我珍惜這一切,我知道時間有限,我抓緊實修。師父說:「因為人在以前做過壞事而產生的業力才造成有病或者魔難。遭罪就是在還業債」(《轉法輪》)。我想我的業力很大,也許以前做過很多壞事,好幾次過關中我周身疼的打滾,咬牙幾天才能過去。這樣的關我過了很多,但我從沒退縮過。我還過了幾次生死大關。師父說:「你的元神在你的生前社會活動當中是不是做過壞事?很可能的。殺過生,欠過誰甚麼東西,欺負過誰,傷害過誰,就可能做了這些事情。」(《轉法輪》)有一次晚上回家,走到門口,丈夫(同修)先進去了,隔好一陣也沒見我進屋,就到門口來看,我已倒在門口,不省人事了。十幾分鐘後,我就恢復了正常。又有一次是中午,我做飯時,突然感到頭昏,丈夫把我扶到沙發上,他看我的狀況很嚇人,純粹是人臨死時的狀態,兩眼翻白,臉呈烏紫色,有出氣沒進氣,喉管痰響的很兇,我心裏很明白,丈夫也很鎮靜,也是十幾分鐘後就恢復了。我知道這是師父幫我善解了兩條人命,使我兩次死而復生。我感謝師尊!

再有:師父說得法的弟子中有些是和舊勢力簽過約的,第三次過關就跟前兩次大不一樣了,那真是來取命的。先是病態出現,腰疼,尾椎骨疼的無法翻身,好幾天床上睡不了,只能在沙發上睡,每天發正念也不管用,丈夫和我一起發也不行,後來越來越不行了。一天晚上,我感到自己快不行了,就在心裏不停的喊「師父救我,師父救我」,同時在心裏也不承認舊勢力的安排,心想我不能給大法抹黑,我要助師正法。丈夫急了,準備給同修打電話,請同修幫發正念。可情況異常緊急,拖一秒鐘都有生命危險,他急忙立掌發出強大的正念。據他說,他也不知當時正念怎麼那麼強,能量大的掌可劈山,全盤否定舊勢力的安排,請師父加持!這樣慢慢的穩定下來。第二天,我又正常做「三件事」了。當時我感覺到是師父把我從魔掌中奪了回來,我深深的感謝慈悲偉大的師尊再次給我生命,使我能不失去這千萬年等待的得法機緣。

我體會到的是在生死關頭,那真如師尊所說「一念之差也會帶來不同的後果。」(《轉法輪》)如果我在那幾秒鐘說:我不行了,快打120。那可就隨舊勢力去了。如果當時只發正念清除邪惡,不全盤否定舊勢力的安排,不請師父加持,那可能也沒命了。

我的生命是師父給的,我要珍惜這萬古機緣,現在正法已到了最後的最後了。我要抓緊每一分鐘,我每天要讀四、五講《轉法輪》,還堅持讀些新經文和做好「三件事」,我的一天安排是早上三點二十五起床做點其它的事,然後開始煉功,繼而發正念(如中間有幾分鐘時間我都要學法,做早飯也學法,飯後做些家務,立即就學法,總之是抓住每分鐘學法。買菜時間很短,也很少,買東西全用真相幣,晚飯後就出去講真相和發資料。我感覺我提高很快,有時感到每天都有提高。「修在自己,功在師父」(《轉法輪》)只要我們認真踏實做好「三件事」,功就在長。

還有一件特別難忘的事:我們三年後從勞教所回來,家中一切東西如舊(因為我們在文縣被抓的,家裏一直甩下沒人管。):五十多斤米、幾盒餅乾、麵條等等都是好的。相比之下,我記的那年我們到成都去了三個月,家裏有半袋苞穀忘記了收拾,回來後一看家裏滿地都是蛀蟲,跟蹤追找是櫃子裏爬出來的。一看櫃子裏一條蛇皮口袋蛀爛完了,苞穀成了一包面。這次回來的路上我就在想,原來出門三個月,苞穀就被蛀成這個樣子,現在都三年了,情況可想而知。到家一看卻出乎意料的一切照舊,去看米、麵、餅乾各種東西,電器,沒有任何損壞。鄰居都說那些東西不能吃了。可是米蒸乾飯比原來還好吃,餅乾吃起來同樣脆。家裏沒有小偷來過,連耗子也沒有來過。這也足見大法的神奇。

我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只要我們路走的正,慈悲偉大的師父甚麼都可以為我們做,甚麼不可能的事情都可能出現,因為修煉是超常的。

我真是萬分感謝師父的呵護,在修煉的路上簡直是師父扶著我在走,我的一切都是師父給的。我要抓住最後的分分秒秒,精進實修。做一個合格的「正法時期的大法弟子」,以報答師父的浩蕩佛恩之萬一!

因層次有限,不當之處請同修慈悲指正。

謝謝師父,謝謝同修。合十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