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本人而言,當初我對這部作品也是很熱衷的,每天上網都惦記著看看新的一篇是否刊登出來,如果有,立即認真的閱讀,如果沒有,便會有種失望感,於是期待著下一天。而且見到同修時,繪聲繪色的給無法上網的同修敘述小說中的內容,同時自己還給同修發電子郵件,印製部份已發表的內容傳給他人,全然失去了修煉人所應有的理性、平靜的心態,現在想起來是非常自責的。而我所接觸的同修,也體現了各自不同的狀態,總的狀態是大家都已不冷靜,人心浮動。
現在雖然這股熱潮已冷卻下來,同修們開始理性的在法上認識這部作品,切磋如何對待文學創作,但是我覺的,我們更需要想想,十多年來,正法弟子經歷了風風雨雨,修煉者所持有的冷靜、平穩、成熟的心態已溶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為甚麼這本神話小說會把我們的心帶動的如此強烈呢?究竟是甚麼執著潛藏在整體大法弟子中,以至於整體浮動?
在不斷的向內找中,我覺的執著於天目所見及另外空間中的景象是我們一個強大的執著,這也是到了我們必須修去此心的時候了。縱觀平日表現,各地區在對待天目能看到東西的同修明顯有崇拜心理,對明慧網上大法弟子另外空間所見文章也偏重於閱讀,我本人就對「輪迴紀實」、「瀕死體驗」文章非常感興趣,捨不得錯過一篇。但因這類文章畢竟平日不多,且篇幅短小、內容瑣碎,所以未對我們造成甚麼浮動,而且其所起到的正面作用還是值得肯定的,故從中暴露的人心也沒有引起我們的重視,悄悄的隱藏起來。
然而隱藏的執著心譬如人體中的腫瘤,會不斷的被加大,直至干擾到我們的修煉。當小說《蒼宇劫》開始連載後,文中大篇幅對正法中另外空間發生的一切故事情節描寫,正符合了我們執著心的需要,深深的吸引住了我們,驚奇、興奮使我們忘記了用法去衡量正法中所出現的一切,包括大法弟子寫的文學作品,無疑我們的不清醒對自己、對作者同修都是不負責任的。現在當自己冷靜下來,反思《蒼宇劫》從體裁的選擇、到文中個人與正法的位置的把握到故事情節的選擇,確有不妥之處,儘管作者的初衷用意是好的,是為了證實法所寫,但作品中疏漏、違背法的地方,也同時體現了作者修煉中尚未修去的不足和一種長期學法不精進的狀態。我想通過這件事,作者同修也能向內找自己,但不要形成過重的壓力,修正不足,提高上來是最關鍵的。本文不想評論作者如何,而是想從修煉人向內找的基點談作為讀者的我們,在這一事件的整個過程中暴露出那些人心,決不能隨著事情本身的淡忘,而忽略了我們該修去的執著。
記的以前我曾與同修交流,應在法上看待我們所碰到的麻煩時,同修感歎的說:「哎,這不是在迷中嗎!」言外之意,人在迷中,看不到另外空間事情的真相,所以執著放不下。這正是「眼見為實」的變異觀念促使我們放不下人的利益,成為對大法堅信成度不夠的原因,也是我們執著於天目所見的表現。
儘管師尊在法理上一次次開示,將正法中另外空間的真實講給我們,肯定了大法弟子的未來,但「眼見為實」這種變異的觀念還是不同成度上干擾著我們的正信,干擾著我們發正念,干擾著我們在學法中精進。所以當《蒼宇劫》出自於同修之筆,將修煉中另外空間的景象詳盡描述出來時,平時不夠堅信的同修感覺自己變的堅定了,這種來自於感性上對法的信,憑借外在的力量讓自己對修煉充滿信心,正是修煉中的強大障礙。處於這樣的狀態,如果出現活靈活現的另一種描述,也是很容易被帶動的。幾年來各地都曾冒出個別自稱自己是「師父」、標新立異另搞一套的人,這些人往往講出一些似乎很高、實則荒誕無稽的言論來證實自己,但卻總是能在一些學員中找到市場,受到崇拜,從而一直起著干擾作用。如果我們是剛入門的弟子,有此心態還可理解,但到了現在,正法時期的大法弟子仍不能從法理上升出對大法的無比正信,這種修煉過程是不紮實的,隨時發生的考驗都會把我們拖下去,毀於人中。
同修們,讓我們都能在法上認識法吧,上升到理性上的修煉,另外空間的東西雖然能起到一些鼓勵作用,但甚麼事都不能過度,因為過猶不及。不要拿另外空間的所見作為我們前進路上的指南,雖然它可以從某個層面增強我們的信心,但是我們決不可以把它看重,更不能依賴於它。修煉憑悟而圓滿,大法才是根本啊!其實當我們真能首先堅信法理,主動同化法,大法的超常與威力自會在我們身上體現,這一點真修弟子都是有感悟的。
細想想,如果我們大家平日裏都沒有執著天目所見的心,就不會被神話小說超越時空的故事情節帶動的心血沸騰,如能保持清醒、平靜的心態看待這部作品,發現不足後,及時與作者溝通,將這部作品修改好,成為完全有利於證實法的利器,誰也不被帶動,那才是走正了我們的路,真正的在證實法。而事實上,兩個月,不短的時間,我們沒有做到法中的要求,越加浮起的人心使的師尊又一次為弟子操心,直接點悟我們,要以法為師,弟子們真是愧對師尊啊!
通過此事,我覺的一方面看到了我們長久以來潛藏的人心,同時對大法弟子在文學創作上如何走正路有了更清醒的認識,那就是無論我們做甚麼,都不能受舊宇宙理所左右,一切都要以「真、善、忍」為原則,給未來人留下一條純正的路。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07/6/9/86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