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我做到了忍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6年7月5日】師尊在《何為忍》中講:「忍是提高心性的關鍵。氣恨、委屈、含淚而忍是常人執著於顧慮心之忍,根本就不產生氣恨,不覺委屈才是修煉者之忍。」

長久以來我對這個「忍」在實踐中都是處於人的強忍的狀態,我對自己不能克制自己的急脾氣而痛苦不已。修煉9年多了,由於自己不能忍一時之氣,而與同修、與家人產生了很多矛盾和不必要的隔閡。儘管我在法理上都能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下決心克制自己的脾氣,告訴自己遇到問題不能發火、心平氣和,不能出言不遜。可是,每次只能好一點點,哪怕當時能強忍住,但是心裏還是放不下,甚至事隔很久仍然不能釋懷。要做到坦然,無怨無恨,根本不產生氣恨,可能對我來講好像根本做不到。我對自己都失望了。

可是這次在過關中,我真正體會到了這種「根本就不產生氣恨」的忍是種甚麼樣的狀態,使我再一次對於分清甚麼是先天自我和後天形成的各種觀念和執著心有了更明確的認識;對師尊在《轉法輪》第四講中講的:「我們失去的實質是不好的東西,是甚麼呢?就是業力,它和人的各種心是相輔相成的」的這段法的含義有了親身體驗和更深的體會。

前些日子由於同修給我提了意見,我認為很不符合事實,開始還強忍了一會兒。後來就開始辯解,可是越解釋越有氣,最後覺的自己太委屈了,以致開始大哭,那真是忿忿不平啊。那種矛盾衝擊心肺的難受勁,真是不好過。後來幾天,我就使勁學法。學法時就不難過了,心態也平靜了,可是放下書,過不了一會兒,那種讓人覺的委屈、不公平、受冤枉的痛苦又會攪的我心煩意亂。

那天下午,我又哭了一會兒,突然覺的自己狀態不對,就想,乾脆我來發正念吧。我不想痛苦,但痛苦老是要來纏我,那我就把這個讓我痛苦的東西清理掉。師父不是說我們用神通是必須的嗎。於是我坐好,開始發正念,立掌清除干擾我非得讓我痛苦的不好的東西。半個小時後,我覺的很輕鬆。家人(同修)問我還氣嗎?我大聲說:我不生氣了,我把它清除掉了。果然以後幾天我就不生氣了,心態也好了,平時瞪著眼粗聲大氣的說話態度不見了,變的溫柔了。這真令我吃驚。

緊接著考驗又來了。丈夫家的哥哥、姐姐打來電話,說婆母病了。丈夫家就我們倆口子和婆母三人修煉。平時婆母礙於情面很少給兒女講真相,偶然講真相,一旦她覺得自己說不清楚就又不講了。不修煉的兒女平時看她身體好,也就不說她。這次兒女看媽病的厲害,血壓高到180,就強行把她送到醫院。醫生說要住院。婆母堅持要出院,可沒給兒女一個解釋為甚麼。兒女又急又氣沒辦法,只好把她弄回家。回過頭來,他們可就把矛頭對準了我們倆口子。

當然,我知道矛頭實際就是指向我的。他們認為我是「指使者」。因為他們覺的我為了堅持煉功,被迫害的工作丟了好像無所謂;到處講真相被抓去坐了牢還跟沒事似的,出來了更堅定,所以他們就認為是我把婆母教成這樣的。丈夫的姐姐再三勸婆母吃藥被拒絕後,就對著我破口大罵,罵的可真夠難聽!

她罵完後,我倒絲毫沒有生氣,還是樂呵呵的。我也納悶,我今天怎麼就一點不生氣呢?哎,我真的沒生氣耶。我一下子悟到,原來讓我生氣的東西真的被我清理掉了。我明白了過去我為甚麼老要生氣。那是因為我把那個不好的物質當成是自己了,我在不自覺的承認「那個不好的心是我自己」的前提下去克制它,所以去的那麼艱難。現在那個不好的物質去掉了,和那個不好的物質相輔相成的那個心也就去了。這次我真真切切的體會到了根本就不產生氣恨,也沒有委屈的心時,那就是坦坦然然,寬宏大量的豁達。

當我能忍了對方的這一時之氣後,師父把一切怨緣都給我善解了。她們把矛頭對著我,這也是因為我過去講真相時不能忍而跟他的家人產生的矛盾的結果,也在我能寬容的理解他們這次的言行,不計前嫌,在善待他們中得到了善解。我內心真的是感激師父啊!師父一次次的給我安排提高的機會,讓我能從中悟到法理,昇華上來,真的是費盡苦心。感謝師父的慈悲救度。

寫出這段修煉經歷,想和同修交流的是:修到現在,我們都應該能清醒、理智的分清甚麼是先天本性的自我,甚麼是後天形成的觀念和人心,能分辨的清我們才能更好的、更快的走過一道道修煉難關。在《轉法輪》最後師父不是告訴我們:「修煉功法的本身並不難,提高層次的本身並沒有甚麼難的,就是人的心放不下,他才說是難的。」我們修煉就是去人的心,但是我們得明白甚麼是人心,哪些才是人心,才好去,才能放下人心。師尊在《道法》中講:「長期以來大法中的眾生,特別是弟子一直對法在提高心性方面存在著一種不同層次的誤解。每當魔難來時,沒有用本性的一面來認識,完全用了人的一面理解,那麼邪魔就利用了這一點沒完沒了的干擾與破壞,使學員長期處於魔難之中。」所以作為大法弟子,從這麼邪惡的迫害中走過了這麼多年,我們現在真的遇事要用本性的一面,也就是神的一面來看問題。當我們以神的那面來對待時,那真的是甚麼都能放下。而當我們人的東西都放下時,真的如師父所說那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談一點粗淺認識,請慈悲指正。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