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煉大法天地寬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七年三月二十一日】我在大法中修煉已十八年有餘,深感我的心路歷程平靜而祥和,心中很少有苦惱,這歸功於大法改變了我的命運。

原來的我是個自命不凡、強詞奪理的人,與人爭爭鬥鬥中,變的脾氣暴躁、身體也很差,對丈夫十個不滿意,總是覺的自己太苦了,吃虧了。越是不滿意,魔難越多。在十八年的修煉中,師尊的法理讓我明白了這是因為我的業力太大,是和丈夫的因緣關係造成的,也許前生我對他的傷害很大,欠債要還。心態在改變,怨氣也消了。平時我也找自己甚麼地方做的不好,任勞任怨了。

我和丈夫分居二十六年了,他在一個小國家打工,每年二十天的相見中,感到他十分冷漠,有時詛咒我與不健康的兒子,但是我因修煉了大法,從不和他反唇相譏,總是笑而不語,並儘量滿足他的要求。

二零一五年,他突然提出離婚,他說在那邊的女人得了癌症,做了三次手術等等。我聽了之後,告訴他:不要離婚,兒子需要一個父親,我需要一個完整的家。在她那邊,老無所養,這裏是你的一個退路。我沒有指責怨恨,完全是為他著想。他說我說的話在理上,好多問題能先知,我心裏想,我不是先知,是大法師父給我的智慧,讓我全方位理智的權衡問題所在。他感動了,不離婚了,他說以後不再提這個事了。

事情表面上做的很好,而我卻處於忍辱負重的情況。一個七十歲的老人被甩了,認識我的人怎麼看我?愛面子的心,揮之不去的情怨沒有完全去掉。

二零一六年,他回來度假,忍到初一,又舊話重提,又要離婚,在我的勸說下,又放棄了此念,但他要了很多錢。我想,他給人家造下了不可挽回的困難與痛苦,補償是應該的,我放下利益之心,痛快的答應了,他也沒有甚麼理由與我再說甚麼了。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了各自飛」,我就放了他吧。但是看他可憐的樣子,看兒子想留住爸爸的心,又想古人云:夫妻的緣份是「百年修的同船渡,千年修的共枕眠」。我是大法弟子應該珍惜這千年修來的緣份,應該在他人生最苦最難的時候,幫他脫離困境,但他天天苦思苦想不止。

一天深夜,他在沙發上似睡非睡時,突然有雙大手把他抓起來,高高舉起,砸在沙發上,他一下就驚醒了。第二天,他不停的說這個事,我說神靈對你警示了一下。

也許他能醒悟,沒人再欠他甚麼債了。我做到了忍,心性到位了,所以師尊用這種方式點悟他,讓他達到目地時該收手了。這次,他是有備而來,一觸即發,我遵循真、善、忍的法理,不觸動他的痛處,理解他的難處,讓他沒有發火的理由。

兩年大鬧離婚,沒有爭吵喧鬧,平和的過去了。他說感謝師尊改變了我,要是過去的話,我恐怕會拿刀殺了他。就是不離婚,今後在家的日子也不會這麼安寧,如果證實大法需要錢,他會支持我。最讓他感動的,一是他沒離婚,他有個退路,二是讓那個女人也修煉法輪功,改變她的命運。我的善他能感覺的到。

大法改變了我的脾氣、秉性、命運,給了我一個完整的家,他走投無路的心逐漸恢復了平靜。在家裏,也扮演好做父親的角色,讓孩子感受到父愛。

說起孩子,他長的英俊,還很聰明,原本是個健康的孩子,命運使他在二零零零年的一天發生了事故,造成他胸腔大出血,腰椎粉碎性骨折,生命垂危。經過大量輸血,搶救後,又出現心跳、呼吸停止,血壓為零。醫生說不行了,不用搶救了。我趕快問醫生有沒有奇蹟發生?醫生說不可能了。這時我才想起師尊,我邊哭邊求師父:我兒子有難了,不知他還是我兒子不是?如果是我兒子,叫他快回來吧,否則我誰也不怪。

這時姪女過來說:姑,他說話了。由於當時我對大法神奇的事知道的少,不敢相信我這麼一求師尊,神奇就發生了。我看兒子的嘴在小聲說:媽,我要喝水。我從痛苦的深淵一躍而起,孩子說話了,活過來了。我家十幾口人當時對師尊偉大的慈悲非常崇敬,感恩的心無以言表。遭受這麼大的難,也只有師父才能令兒子起死回生。

出院時,醫生斷言,兒子今後能爬行就是最好的了,我心想,能爬能移動,我就知足了。出院後,他在床上癱瘓了半年,才拄著雙拐下樓,他一邊走一邊唱著淒涼的歌,路人駐足投來同情的目光,我心裏在淌淚。

那些日子我加倍的學法,每天學四、五講,兒子聽師尊的講法,身體恢復的很快,小區的人都說這孩子家裏肯定有信甚麼的,我告訴他們我信法輪功,他們說怪不得好的這麼快。

兩年多,兒子丟下雙拐,二零零六年,不用單拐,腰腿基本正常了。他徹底克服了走路的障礙,現在可以像正常人一樣走路了。我知道兒子的事醫生說了不算,別人說甚麼都不算,一人煉功,全家受益。孩子的命是師父救下來的,師父說了算。

我很幸運修了法輪大法,在修煉中吃苦受難,消減了生生世世造下的業債,換來了我命運的轉機。是師尊給了我一切,使我生活在無憂無慮,無牽掛之中,心很坦然。無論甚麼事只要按照大法真、善、忍的法理去衡量,甚麼關難都能過去。

修大法,不僅改變了我的命運,也使我心胸更加寬闊,笑容整天掛在臉上。跟師尊回家是我最大的願望,感謝師尊這麼多年對我的慈悲苦度,我一定在修煉的路上精進不停,不負師尊對我們的期望。

叩拜師恩!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