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大為甚麼背叛耶穌?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二五年七月十五日】在兩千年前的耶路撒冷,一個歷史性夜晚,加略人猶大親吻了耶穌,從而引發了一場改變世界的審判。人們往往將耶穌的被捕歸咎於門徒的背叛。然而若細究那個時代的政治與宗教背景,猶大的背叛,不過是一個被利用得恰到好處的環節,一顆落入布好的陷阱中的棋子。猶大為甚麼會背叛耶穌?我對這個問題探究、思索了很久。


油畫:最後的晚餐,作者:西蒙﹒烏沙科夫(Simon/Pimen Fyodorovich Ushakov,1626年-1686年,俄國著名畫家)。在圍繞耶穌的十二門徒中,前排左三、頭頂沒有光環的是猶大。(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焦慮中的耶路撒冷

耶穌生活的時代,猶太地區是羅馬帝國治下的一塊不安之地。地方總督本丟﹒彼拉多代表著軍事與法律的終極權力,他的首要職責就是維穩──不出亂子;而宗教方面,耶路撒冷聖殿掌握在本地猶太公會祭司貴族手中,他們最關心的則是維持自己在信眾中的宗教權威地位。

任何受民眾擁戴的「先知」,都可能被視為潛在的威脅。耶穌的出現,恰恰觸動了這根敏感神經。對羅馬當局而言,這樣的人可能是引發動盪的社會不安定因素;對猶太公會而言,則是對宗教權威的直接挑戰。可以說,從帝國政權到宗教領袖,各個階層都籠罩在不安與戒備之中,充滿了焦慮──他們早已將耶穌視為必須除去的對像。

猶大的角色

猶大是耶穌親自揀選的十二門徒之一,與主一同行走、傳道。猶大還負責管理錢囊,表明他在耶穌和門徒中是很受信任的。

然而有一天,猶大主動去見猶太教會的祭司長,說道:「我把耶穌交給你們,你們願意給我多少錢?」對方出價三十塊銀子,猶大同意了。三十塊銀子是當時奴隸的價格,被後人稱為猶大將主「賤賣」了。

身為最為重要的十二門徒之一,猶大親眼見證過耶穌的諸多神跡,也親耳聆聽過耶穌的諸多重要教導,為甚麼最後卻選擇出賣自己的主呢?

有人說,猶大貪財,然而三十塊錢不一定是個好價錢。也有人認為,猶太人當時普遍期盼「彌賽亞」的到來,希望「彌賽亞」會把猶太人從羅馬帝國解救出來,復國以色列,然而耶穌沒有這樣的革命理想,因而猶大深感失望,憤而背叛;然而耶穌自傳道之初便明確指出他的國在天上,不是到人間鬧革命來的。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耶穌與彼得、雅各和約翰關係尤為親近,耶穌有時只帶他們三人去做事,這引發了猶大的妒忌與不滿。

猶大出賣耶穌,需要有一個強大的恨意作為動機。貪財、妒忌這些性格缺陷,固然不堪,但若只是失望或不滿,大可以選擇離開。畢竟,在耶穌傳道的過程中,除了十二門徒,還有眾多跟隨者,其中許多人因為耶穌的教導挑戰了他們的認知底線──例如「吃我的肉、喝我的血」──難以接受,後來便不再信耶穌了,但也只是選擇悄然離去,而非轉身背叛,置耶穌於死地。

顯然,猶大也不再相信耶穌了,這是他背叛的前提。然而他並未像其他失望的追隨者那樣選擇默默離去,而是做出了出賣的決定。這種敵意和仇恨究竟從何而來呢?

撒旦入心

在基督教神學與教義中,關於猶大出賣耶穌的最具說服力的解釋,來自《聖經》對撒旦影響的直接描寫。《路加福音》記載:「撒旦入了那稱為加略人猶大的心,他本是十二門徒裏的一個。」《約翰福音》也有相似記載:「吃晚飯的時候,魔鬼已將出賣耶穌的意思放在加略人猶大的心裏。」更進一步指出:「他吃了那點餅,撒旦就入了他的心。」

這些經文顯示,猶大的背叛,包含著撒旦明確而有力的干預和操控。也就是說,猶大不是罪惡的源頭,卻成為罪惡實現其目的的一個主要工具人。他有瑕疵的心靈成為了被黑暗勢力利用的突破口。他的背叛,不僅是人性的弱點所致,更是一場靈魂的悲劇戲碼。

被利用的自由意志

猶太公會或者羅馬當局若想要逮捕耶穌,是否真的需要猶大來引路並指認?其實未必。耶穌一貫在公開場合傳道,吸引了大量群眾,其樣貌和行蹤並非秘密,當局真要抓耶穌完全沒有問題。就算當時正趕上逾越節,怕人多影響不好,也大可以選擇敏感日過了再行拘捕。

真正的原因是他們或許尚未下定決心逮捕耶穌。而猶大這個主動送上門的叛徒,成為推動抓捕行動的關鍵。猶大的指認和引路,在實際操作中極大提高了行動的準確性和隱蔽性,尤其是在夜間行動及防止群眾騷亂的情況下。

所以,猶大其實是被利用了──他的人性弱點被宗教領袖利用,被統治當局利用,更被撒旦所利用。但他並不是傀儡。他有自由意志,是他自己選擇了背叛。

出賣耶穌之後,猶大在慘痛的耶穌受難景象面前也曾幡然悔悟。他將銀子丟回聖殿,哭著說:「我賣了無辜人的血。」可惜,覆水難收,到了那一步,悔恨已於事無補,他最終選擇了自盡,以為這樣就可以一了百了,結束悔恨給自己帶來的心靈折磨。

被猶大出賣的還有誰?

中世紀詩人但丁在《神曲﹒地獄篇》中,將地獄描繪為九個同心圓,罪行的嚴重程度從外層到內層遞增,最深處的第九層是為背叛者保留的。在那裏,撒旦的三張嘴正永無止息地啃咬著三個罪人,其中之一就是猶大。這種安排反映出但丁對「背叛恩主」這一罪行的極端憎惡,猶大的悔恨和自盡也未能讓但丁舒緩心中的憤怒。

猶大並非沒有選擇的餘地。他也曾有機會,像另一個門徒保羅那樣,重新回頭。保羅原是基督徒兇狠的迫害者,親手抓捕、監禁信徒,甚至不惜以暴力相向。但在經歷了一次深刻的神跡和內在震撼之後,他選擇了醒悟與悔改,並將餘生投入到信仰的傳播中。他的轉變,證明了即使曾走得再遠,也仍有回頭的可能,轉折點在於敢於醒悟和義無反顧的悔改。

搜一說,猶大選擇自盡,失去的不僅是生命,更是悔改與被拯救的機會。猶大是出賣者,卻也是被出賣的人。被他出賣的,不僅是耶穌,還有他自己以及他當初決定跟隨耶穌的初衷。

耶穌如何對待猶大

在猶大最終做出出賣耶穌的舉動之前,耶穌一直知道猶大最終會背叛祂。耶穌是怎麼做的呢?他依然接近猶大、教導猶大,讓猶大照管錢財,甚至在最後的晚餐時,耶穌還是「蘸了餅,遞給猶大」。個人理解,這是最大限度的給猶大自己選擇結局的機會,希望後者更好的理解並接受上帝通過耶穌給人的愛與救贖。或者說,儘管猶大原來被安排的命運結局是悲劇,但耶穌卻一直在給猶大提供機會,讓他從新選擇結局。可惜記載下來的一些矛盾與衝突,猶大都沒能正確理解,從而加重了自己信仰的瓦解。

那麼猶大出賣耶穌之後,耶穌又是怎樣對待猶大和參與迫害自己的眾人的呢?耶穌為他們請求天父的寬恕:原諒他們吧,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不但無怨無恨,還充滿了理解與悲憫。當然,理解不等於認同,悲憫不等於縱容。耶穌在自己遭受極度業力之苦的時候,為人類演繹了慈悲、寬容、無條件與人為善的內涵。

這個故事很耐人尋味。猶大成為猶大有一個過程。他作為榮耀的隨時跟隨著耶穌的門徒,經歷了三年的是是非非之後,才做出了讓他自己悔之晚矣的出賣行為。在《聖經》中,出賣耶穌的猶大只有這一個,但這個猶大對後世的無數人來說,卻成為了一個典型的背叛信仰的象徵和警示。

結語

梳理了猶大出賣耶穌的歷史故事之後,我想到中共對法輪功的這場迫害。這場迫害,不僅讓上億的中國人為維護真善忍信仰而遭受名譽、家庭、工作的重大損失,更有成千上萬甚至上百萬的善良人為信仰而殉難。而在這場終將導致中共覆滅的迫害爆發之前,學煉者無論層次深淺,都可以在一個自由寬鬆的環境中,相互提醒,互相切磋,共同提高,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個人修為上,同時幫助社區中更多的人知道真善忍的福音。而不是像過去的二十六年一樣,把巨大的時間、財力、物力注入反迫害的工作中。

然而迫害畢竟發生了,真善忍大法已經傳給我們了,修煉是不講條件的。希望在正法修煉的最後階段,更多同修能從一點一滴做起,走出人的思想、人的習慣、人的觀念,修出更大善念、心胸和強大的正念。不再把情感混淆於理性,不再把名利慾望的滿足混淆於修煉的成就、使命的兌現。當我們能靜得下心來、虛的下心來、能放得下自我慾望和自私時,宇宙中的好的能量、神的加持,才會勢不可擋的聚向我們、加持我們成就我們該成就的。

以上是個人現階段的一些思考和認識,謹供大法弟子交流、參考。

[修煉人之間的理性交流,通常只是個人當時修煉狀態中的認識,善意交流,共同提高。]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