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這一體系,不僅反映了我們祖先對時間和自然界變化的深刻認知,而且深刻影響著數千年中國的政治、哲學、宗教和農業等各個方面。
據考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節點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確立,而完整的「二十四節氣」體系則大約在漢代形成。它通過觀察太陽年周期(即地球繞太陽一週所經歷的一年),將一年分為24個等份,每份約15天左右,每隔一個時段就有相應的一種現象或活動被總結成一個特定名稱,比如「驚蟄」、「清明」等。這些名稱不僅反映了季相、物候、天氣等方面,還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內涵。
這主要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第一個是我們熟聞慣道的,二十四節氣是指導農業的時序標準。
二十四節氣為農民提供了一套準確且簡便易行的方法,以幫助他們決定何時耕種何時收穫。例如,有一句諺語:「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意思就是說,在清明前後這段時間適合播種瓜類和豆類作物,因為這時候土壤溫度適中,非常適合這些作物生長。另外還有:「芒種忙忙種」,這句話告訴我們,在芒種過後要抓緊時間播種稻穀,因為此時最適宜灌溉與栽培。而另一句諺語:「白露早,霜降遲」,意思是在白露之前可以進行早稻收割,但霜降之後一定要趕緊完成收割,以免遭受寒潮侵害。所以,無論是播種、生長還是收穫,每個階段都有相應指導,讓農民們做到心中有數,不誤農時。
第二個我們也有所了解,二十四節氣中包含著「氣」「陰陽」等傳統文化觀念。
二十四節氣,又稱二十四氣,是中國一種獨特而久遠的文化遺產,它不僅僅是一套簡單的計時工具,更是一部凝聚了中華民族智慧與靈性的曆法體系。這套體系來源於原始曆法,其特點之一便是採用了所謂的『陰陽合歷』。這是甚麼意思呢?簡單說來,陰曆的部份是指月球繞地運行的晦、朔、弦、望周期,而陽曆部份便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所形成的二十四節氣。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古人認為,天地之間並不是空空蕩蕩的,而是充滿了一種無形但又無處不在的東西──「氣」。你可以想像一下,當你早晨走出家門,深吸一口新鮮空氣,這空氣就可以被古人稱為「氣」。那麼,這個「氣」不僅僅存在於我們呼吸的空氣中,古人相信整個宇宙都是被這種「氣」所充滿的。
既然宇宙間到處都是這種神奇的「氣」,那麼天地萬物也自然由它構成。這就衍生出了兩個重要概念:天氣和地氣。天氣清揚輕巧,而地氣沉重渾濁。這種區別進一步發展出了一種獨特的觀念:天為陽、地為陰。
再看看二十四節氣,這個傳統智慧如何結合陰陽之道呢?每一年有四季,每季有六個節令,共二十四節。春分的時候,「春之氣」是最和諧舒適的;到了夏至,「夏之氣」讓我們感受到強烈熾熱;「秋之氣」則帶來了肅殺冷清之感;「冬之氣」又變得寒冷凜冽。這四時變化,其實都可以歸結到陰陽二分法則中去。春、夏兩季代表著陽盛,因此春和夏屬於陽;秋、冬兩季代表著陰盛,所以秋和冬屬於陰。這意味著四季與時間都被賦予了陰陽的意義,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
第三個需要細細體會一下,二十四節氣實際是古人以德化民的絕妙的道德生活課堂。
例如,在清明時節,人們會去掃墓祭祖,這不僅僅是一項習俗,更是一種孝敬長輩、追思祖先的課堂。這種行為讓孩子們從小就懂得感恩父母,尊重長輩。 再比如,在端午的時候,有吃粽子和賽龍舟等習俗。這些活動不僅增加了人際互動,同時也提醒了季節的變化、一年中時間的更迭。而到了冬至,人們會吃餃子或者湯圓,這些食品寓意團圓、美滿,讓家庭成員更加緊密相連。這樣的習俗薰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家庭觀,讓人們學會珍惜親情友情,並且時刻在心底懷有感恩之心。
二十四節氣中每一個節氣都有著與之對應的諸多傳統習俗,這些傳統習俗不僅年復一年地薰陶著敬天、愛國、敬老、憐幼、尊賢、敦友等許多優良道德傳統,而且一代代傳承著這些道德傳統。具有參與廣,體驗深,循環往復等特點,在以德化民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強大作用。
第四個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那就是二十四節氣中含著「天人合一」基礎上的預測學。
二十四節氣中的每一個節氣有3侯,其中的物候現象有關動物現象38 種,植物現象14種,氣象現象20 種。一年72侯,觀察動物如魚、獺、鴻雁、倉庚、鷹等的特別現象;植物如桃、萍、桑、王瓜、苦菜、靡草等的榮枯結實;氣象如土潤溽暑、天地始肅、天氣上騰、地氣下降、閉塞而成冬等現象。
這72侯,每一具體的物候都表現在一個確定的日子,古人通過物候現象預測人事吉凶。如《逸周書﹒時訓解》記載:「清明,萍不生,陰氣憤盈,鳴鳩不拂其羽,國不治兵,戴勝不降於桑,政教不中。」《易緯﹒通卦驗》記載 「冬至之日,立八神,樹八尺之表,日中規,其晷之如度者,則歲美,人民和順。」
在這種預測行為背後,其實包含了一份對天地萬物規律性的靜心觀察、虛心傾聽與尊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論何時何事都做到審慎而謹慎,不輕易違背自然規律,以求達到最好的結果。這與當今中國「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的鬥爭哲學,以及「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這些「凌雲壯志」是截然不同的。
第五個格外重要,也是二十四節氣的根本,那就是二十四節氣裏含著對神明的敬意。
二十四節氣包含著許多神話傳說,如,在立春節氣,人們相信天上的龍會探頭觀察人間變化;在秋分前後,人們會講起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等等。這是眾所周知的。
但是,更為重要的是,研究表明,二十四節氣文化深深植根於古人對神的信仰。二十四節氣雖有24個不同名稱的節氣,但是它的基礎是可以測量的四個節氣──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這四個節氣合成「四時」或者「二分二至」。
上古的人們相信,二分二至不僅僅是四個紀時名稱,還是四個神。他們將二分二至匹配四位神仙,於是就成了「分至四神」。這「分至四神」對上下五千年中國文化的影響可以說是全方位、多層次的。上古的人們取二分二至定點,賦予了司理這些關鍵時間節點的四位神祇樸素而有意義的名字。
據商代甲骨文可知,春分之神名為析,秋分之神名為彝,夏至之神名為因,而冬至之神名為宛。在《尚書﹒堯典》中,不僅保留了這些名稱,而且更將這四位大神視為羲和的重要天文官,由此又有了羲仲、羲叔、和仲、和叔這樣的稱謂。而在戰國時期出土的一部楚帛書中,這「四大神」則被描述成伏羲和女媧的子女,並以伯仲叔季(即長幼順序)排行,與《堯典》的記載相一致。
古人認為,春分、秋分、夏至與冬至這「四大神」,就是創造了一定層次世界的最早創世神祇。這種信仰影響極大,構成了本次文明中國上古文化的一個重要基礎,這也是中國被稱作「神州」的一個重要原因。
現在,二十四節氣成為「非遺」之後,人們看到的是多了幾張宣傳畫,多了幾本介紹性的圖書或者影片。這些形式上的熱鬧固然讓人眼前一亮,但這些並沒有真正幫助人們深入理解二十四節氣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 要讓這份珍貴遺產真正發揮它應有的價值,人們需要做的不僅僅是形式上的熱鬧,更需要通過深入了解二十四節氣背後的文化內涵,如重新認識與實踐敬天信神、以德治國、天人合一、陰陽等傳統觀念。如果這些觀念能夠融入人們的生活與思想中,並得以長久延續,才能使這顆中華文明之珠煥發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