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過留聲 龍過留痕(2)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三年八月八日】從古到今,龍在華夏文化中佔據著重要位置。到了今天,仍然到處都可以看到龍的形象──龍的雕刻、龍的繪畫、龍的器皿,龍的裝飾,龍的旗幟……端午節划龍舟,元宵節玩龍燈。即便在海外,唐人街舞龍也是經久不衰的傳統節目。

古人說「風過留聲」。那麼龍是否真的存在?是否來過人間?如果是,是否也留下過痕跡?大千世界,奧秘無窮。讓我們一起抱著開放的心態,退一步欣賞一下這些資料:

接前文

五、營口墜龍

圖1:南宋陳榮九龍圖局部
圖1:南宋陳榮九龍圖局部

1、七十年前的骨片

據「博訊」報導,2004年6月16日這一天,家住遼寧省營口市81歲高齡的孫正仁老人,帶著一件神秘的東西來到了營口市史志辦公室。匣盒被打開了,裏面呈現出五塊骨片。據老人講,這是龍骨,自己珍藏多年。

接待孫正仁的營口市史志辦副主任韓曉東回顧稱,「因為這龍在世上可以說都是傳說中的東西,突然間出了龍骨了,大夥都覺得非常新奇。所以都想一飽眼福,看一下龍骨到底是甚麼樣。我們到省檔案館查閱70年前的《盛京時報》的時候,打開這個報紙,看到這條消息時我們首先是驚訝。」

1934年8月14日,《盛京時報》以「蛟類涸斃」等標題報導,並附有一張骸骨照片。文中提到「本埠河北葦塘內日前發現龍骨,旋經第六員警分署,載往河北西海關前陳列供眾觀覽,一時引為奇談。」


圖2:《盛京時報》的「蛟類涸斃」報導

曾經到西海關陳列展覽參觀的北京漫畫家李濱生老先生,兄妹三人在少年時都目睹過所謂的「龍骨」展覽,80年代中期,根據自己的記憶,李濱生在《營口日報》寫下了當年的所見所聞:「記得那一年我十歲,在70年前,在西海關露天展覽圍的一圈是錨,舢板下固定船的錨用那個間斷著圍起一個圈,用繩子攔著,地下洒著白灰,因為人很多也擠不進去……重點都看頭,它很長,有兩三丈長,十米左右,立著。脊梁骨朝上不像魚。奇怪的是頭上有角,任何水族沒有角。」

居住在營口市的肖素芹老人,提供了墜龍還有生命的目擊證據:「我9歲那年看到的,我在馬身上站起來,我爸扶著我,我站著看的。看到龍眼睛半睜不睜,它尾巴回過來綣著,兩爪子在前邊,你看兩爪子就像龍爪一樣一樣的。」

另一位見證人,80歲的楊順義老人在童年時也曾親眼目睹當時的情形,他帶著史志辦的工作人員來到了當年怪獸最後擱淺的地方。楊順義回憶道:「當時看到擺放的地方都是三角骨頭,一百多塊,有一或兩個角記不清了,就在這裏。人們說是天上掉下來的龍。」

骨片的捐獻者孫正仁老人在當年親眼目睹這個「怪物骨骸」時只有十一歲。

營口市史志辦副主任韓曉東在查閱1934年8月12號《盛京時報》時,發現這個動物不但頭上長兩隻角,而且腹部還長四隻爪子。在它擱淺的位置自己還挖了一個長十七八米,寬七八米的一個坑,而且在坑邊上還有清晰可見它當時用爪子撓的印。顯然,龍在最後時刻曾經掙扎過。

隨著「營口墜龍」成熱點,CCTV《走進科學》欄目製作《破解七十年謎團》,試圖用科普的形式以給觀眾一個滿意的說法。最終該節目選擇了動物專家們化驗認定的結果,稱孫正仁老人提供的骨片為「須鯨」。

2、央視「須鯨說」遭質疑

央視的《破解七十年謎團》播出的當晚,營口一位80多歲的老人柴壽康對「須鯨說」提出質疑。隨後,營口的黃振福、張順喜兩位老人也提出質疑。當年這3位老人都親眼在營口看到過「龍」。

蔡壽康老人告訴記者,七十年前,他9歲,當年他住在營口市河北中小街,也就是當年人們在葦塘中發現「龍」的地方附近。但他當年看到的「龍」,比葦塘中的更「活龍活現」。

「是否是當時一種幻覺,或者是雲彩像龍?」媒體記者再三提出疑問。蔡壽康老人說:絕對不是,我們當時看得非常清楚。對看到的「真龍」,三位老人做了這樣的描述:也就是15秒左右的時間,當時是陰天,那條「龍」是灰色,在雲中動彈,動作和蛇一樣,和現在畫上畫的一樣,頭如牛頭,頭上兩隻角,是直的,嘴上有胡須,兩個長須,大眼睛凸出,身長大約10多米,身上有鱗,四隻爪,和現在的鱷魚爪一樣,尾巴像鯉魚尾巴。

蔡壽康老人昨日告訴媒體記者,2002年,他曾經給北京動物館寫過信,也給中央電視台10頻道寫過信,全都反映當年他和小夥伴們看到「真龍」的經過,但北京動物館和中央電視台都沒有給他回信。

三位老人表示,中央電視台10頻道播出的「破解七十年謎團」之後,我們感到很遺憾,因為把當年營口出現過的龍說成是「鯨魚」,太草率,輕易下結論太早,中央電視台沒有任何根據說明世界上沒有龍,因為我們不是一個人(而是多人都)親眼看到過龍。再說,當年給「龍」蓋席子的還有那麼多人,當年曾親眼見過 「龍」的肖素琴老人也健在,中央電視台也採訪她了,片子裏也有,如果當年出現在營口遼河北岸的龍是鯨魚的話,肖素琴老人不用站在馬背上看,因為鯨魚的高度和馬差不多。

東北新聞網2004年11月1日「營口「龍骨」揭開謎底」文章說:「在讀者見面會上,有人提出,如果是須鯨的話,為甚麼會有鱗片呢?須鯨屬於哺乳動物,是沒有鱗片的。 」

對於持續的、大量的質疑,2005年CCTV10台《探索發現》欄目製作專題片《龍影遺骨》,保持了開放結論,不再保留須鯨為認定結論。到2008年時回放過9次。在該片中,史志辦韓曉東提供了關鍵證據,須鯨的脊骨為58節,該動物的當時報導是28節,相差太多,而且十米左右的須鯨的骨頭大得多,肯定不是一個物種。

「營口墜龍」,經歷七十年的歷史沉澱,在多重目擊證人、官方媒體佐證、現代科學對於哺乳動物無鱗的認識、脊骨關節數量不同等種種論據的支撐之下,有力地證實了營龍墜龍的真實性。

六、焦墩長龍

據希望之聲報導,南水北調工程是中國一項資源調度的工程,施工範圍足足跨越了大半個中國。然而,在施工過程中卻出現了一個令人驚奇的發現。在湖北黃岡市黃梅縣的一個村子裏,挖掘出了一條長達七米的「長龍」圖案。這條「龍」是由鵝卵石鋪就,卻擁有四肢似麒麟的爪子、一對似鹿的角、尾巴與鰭等龍的特徵,非常逼真。這個發現引起了專家們的關注,接下來他們在當地發現了一個遺址群,稱之為,這個遺址群距今已有6000年的歷史,也就是說,龍形文物是六千年前形成的。


圖3:焦墩遺址七米長的龍紋圖案

七、紅山玉龍

距今6000─5000年的紅山文化,1971年在赤峰翁牛特旗出土了一件青玉製作的玉龍,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玉龍,高26釐米,曲長60釐米,直徑2.2─2.4釐米,圓雕加陰線琢紋而成,通體素面,不作任何雕飾,僅僅刻畫頭部,目、鼻、口、須俱全,虛實分明。此器是紅山文化出土的最大的玉龍。其他在遼寧凌源縣的牛河梁遺址、遼寧喀左、阜新,內蒙古翁中特旗、敖漢旗等地都有大量小C形玉器出土,項背有一誇張的鬃形裝飾,增加了龍的動感。

從遠古時期在岩石上刻畫的狩獵、牛、太陽等等,以及大量距今一萬年至五千年前的陶器上的人形、鳥形,都是遠古先民對於生活的真實記錄,並無虛構、想像的形像。他們敬畏神明、祭天拜地,以現代人的思維推測古人用牛首、蛇身、鹿角,或者鱷魚而「想像」、「編造」出了龍的形象,是「眼見為實」觀念的臆測,並無科學依據。

也就是說,湖北「焦墩遺址」的「長龍」,到紅山文化的C形玉龍,以及其他有關表現龍的各種文物,是純樸善良的遠古先民真正見到了龍的形象,並用石頭、玉石刻畫下來,用以祭拜、敬仰。

八、瑪雅雨神

龍的形象,並不只在中國文化體現,類似的形像在其他文化中也曾出現。在瑪雅文化中,伊特薩納姆是天地的創造者和守護神。他同時又教會了人類書寫和曆法,也是祭司的保護神。瑪雅人篤信伊特薩納姆是善的化身,並把他與最重要的農業神──雨神恰克一起膜拜,並且認為雨神恰克就是他的一個分身。

雨神恰克是甚麼形像呢?在瑪雅文明最重要的遺存──庫庫爾坎金字塔的北面兩個底角處,分別放有一尊張開大口的、面目猙獰的猛獸頭雕,這便是在瑪雅文化裏大名鼎鼎的羽蛇神聖像。這雕塑如果被一個中國人看到了,大概率會脫口而出:「這不是龍嘛!」


圖4:瑪雅文化的雨神恰克

九、庫庫爾坎金字塔的猛獸頭雕

庫庫爾坎金字塔是古瑪雅人留下的文明遺址,位於墨西哥大學城以南。庫庫爾坎在瑪雅文化中是「帶羽蛇神」的意思。

庫庫爾坎金字塔的猛獸頭雕,在頭形、身形及藝術表現手法(如雲紋、彎須)上,都與中國的龍有相像之處,此外,在瑪雅遺址中著名的博南帕克畫廳、瑪雅祭司所持雙頭棍上的蛇頭雕刻,與龍頭也有較大的相似。許多到過瑪雅遺址的中國人,都驚異於這種相似性。在墨西哥、危地馬拉,甚至於在歐美國家的一些學者中間,也廣泛流傳著類似的猜測。而且,雨神恰克和中國龍崇拜都與祈雨有關。(庫庫爾坎金字塔高約30米,四週環繞91級台階,加起來一共364級台階。再加上金字頂部的羽蛇神廟,則共有365階。)

東西方有著不同體系的文明,但有一些因素是共通的,如各個民族都有史前大洪水的記載與傳說,西方有救世主將歸來,東方有未來佛將拯救濁世。雨神恰克和中國龍或許存在某種關係,卻又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演變當中有不同的表現。

諸多典籍中記載,大禹治水跨越山嶺時,有神龍為馭,這恐怕是當代人大開腦洞也很難想像的,但在上古時期人神同在的社會,人們可能都認為是常識。

愛因斯坦曾說:「有些人認為宗教不合乎科學道理。我是一個研究科學的人,我深切地知道,今天的科學只能證明某種物體的存在,而不能證明某種物體不存在。」

撥開現代觀念的迷霧,看穿對科學的不解與迷信,我們從史料典籍的記述中認識到的是,龍曾經真實存在,也許現在依然存在,只因世風太壞等緣故,已不再輕易給人顯現了。

(完)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