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是如何傳播的?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三年五月二十一日】柏拉圖說:善行給我們自己力量,也激發別人行善;孟子說: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不論是哪個文化,存善心、行善舉都是被社會肯定的好德行。但並非所有的社會都充滿善行,甚至有人人為近敵的社會。那麼善良的社會風氣是如何形成的呢?

居上位的人以身作則

《宋史》記載了一位宋朝時候的官員陳堯佐,他個性善良,生活節儉。雖然經濟條件不差,但他使用的器物、衣服壞了,就修補,不任意丟棄;當他出巡看見野外的動物時,必定告誡左右隨從,不可任意傷害它們。

陳堯佐在壽州任職時,有一次發生飢荒,許多百姓挨餓,因為不忍人民受苦,他便率先捐獻米糧,命人做成粥食來賑濟飢民。他的善行很快流傳開來,壽州其他官吏以及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知道後,都模仿他的善行,爭相捐獻米糧。因為捐獻踴躍,因而保全了數萬名災民的生命。

宋朝名相呂夷簡退休前,宋仁宗請他推薦繼任人選,呂夷簡以「深知天下百姓的苦樂」為理由,推薦陳堯佐給仁宗,後來,陳堯佐官至宰相。

居上位的人移風易俗

《隋書》記載了一位隋朝時候的官員辛公義,他求學勤奮刻苦,為官愛民如子。辛公義擔任岷州刺史時,當地有個風俗,就是害怕接觸生病的人,假如家中有人生病,全家人都躲避他,導致父子夫妻之間不願意相互照料,善心與孝義無存,很多生病的人因此過世。

辛公義很憂慮,想改變這個不良風俗。於是他派遣官員四處巡察,把生病的人都接到他的官府,安置在廳堂裏。辛公義放了一個臥榻在廳堂,從早到晚一邊陪著病人,一邊處理政務。他用自己的薪金買藥、請醫生,幫這些人治病,並親自勸慰他們進食,許多病人因為他的照顧而痊癒。

之後,辛公義將病人家屬請來,教育他們說,過去因為你們拋棄生病的家人,所以他們病重而死,現在我將病人聚集在我的廳堂,每天和他們在一起,假如說接近病人就會跟著生病死去,那我不是早就該病死了嗎?而且病人還痊癒了!你們不要再相信那些錯誤的習俗了。病人的家屬都很慚愧,並道謝離開。從此,那個不良風俗被革除,人們開始互相關愛。

結語

一個社會只有在多數人都有善心善行時,才能達到孔子所說的「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貨,不必藏於己;力,不必為己」的做人準則。但有善就有惡,善良的社會不會自動生成,除了民眾主動對善的認同外,最重要的是居上位的人以身作則、加以鼓勵、和塑造善良風俗,將「善」流傳開來,以阻止「惡」的蔓延。而當中最重要的起始點,是居上位的人必須以身作則。

反觀現代中國社會,儘管中共大力宣傳要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友善他人,但過去歷任的中共領導人,有的為保住權位而鼓勵人與人之間的鬥爭,有的為個人權勢而操縱國家機器,殘酷迫害傳播善念善行的法輪功學員,阻止人們信仰真善忍。聽其言而觀其行,中共的鬥爭歷史明白顯示,中共慣常說一套做一套,以黨的惡念和執政者的私利衡量道德與是非,只會演變出人人為近敵的社會。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