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之美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六年七月十一日】中國古代經典的處世、治世之道中講求中和之美,中庸之道是其主要的內涵。《禮記﹒中庸》中寫道:「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論語﹒庸也》中也說過:「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可見,中庸之道的作用非同一般。然何為中庸之道?即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中和之美的精髓在於告知人們凡事都該遵循一個「度」,古語雲「剛易折,柔易曲」,也是說做人應該在「剛」和「柔」之間取中。而這個「度」便是事物本身的規律,符合規律的剛剛好,就能夠遊刃有餘,反之則會帶來諸多阻礙。

常聽到明智的人們說:過於自我和沒有自我都是件可悲的事情。顯然,過於自我的人盲目的自信帶來的自大,由此變得驕傲自負、剛愎自用、目中無人,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他人的感受,長期必會養成自私自利的性格習慣,從而惹人生厭;沒有自我的人又過於自卑,整天唯唯諾諾、人云亦云、無所適從,過於在意他人對自己看法,生活好似為別人而活,察言觀色,累其一生。所以,過於自我和沒有自我的人都是看不到事物真相的:因為過於自我的人眼中只有自己,哪裏還會去關心事物真正的本質,他們認為真理大多都是自己定義的真理;而沒有自我的人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他們放棄了自己的大腦與思辨能力,別人怎麼說,他們就怎麼信,哪裏會去思考他人口中的真理是不是真的真理。

再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果隔得太遠,就會產生相思之苦、離別愁緒;如果隔得太近,又會兩看生厭、矛盾不斷,所以才有了「遠鄉近仇」、「距離產生美」之說。這也是說,人與人之間相處,也該尋求中和之美,找到那個合適的距離。

其實中和之道包含於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炒菜做飯,鹽不能放多也不能放少,多則咸而無法入口,少則淡而食之無味;喜歡吃甚麼東西,吃不到會饞,吃多了又會膩;睡眠,睡少了精力不足,睡多了會腰酸背痛,精神仍然萎靡不振;生活,過於忙碌會忘記生活的初衷、不能享受生活的樂趣,過於清閒又會變得無所事事、碌碌無為,空虛中還是無法感知生活的快樂……

若人能把握好處世的尺度,調整好內心的心態,能做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凡事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則便能體悟中和之美也。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