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大陸救人是我們的責任

——寫給近期想去海外的同修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六年四月三十日】前段時間,學法點五十多歲的A同修說:從大陸去海外的B同修邀請她出國參加今年的海外法會。在美國旅遊簽證很快辦理下來之後,B同修動員她去美國後就不要回國了。B同修跟她講:海外講真相很需要人手,要有「吃大苦」的準備。A同修心動了,決定去美國後不回來了。週末集體學法時,A同修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大家,打算走之前交代一些事情。

A同修的情況是,她沒有甚麼文化,修煉大法後開智開慧,能流利的閱讀大法書,但是中文連書寫都有困難,更沒有英文能力。A同修家庭條件曾經比較困難,隨著近年來北京拆遷、回遷等政策下,她家剛剛住上了新居;此外,娘家還有一筆挺大的拆遷款,預計這兩年就能拿到,需要她去辦理手續。她家是一個集體學法點,家人也支持她修煉,也沒有居委會、警察之類的騷擾。各方面條件可以說是越來越好,能夠在北京平穩的做好三件事。這次她想去美國參加法會,她的先生本來是反對的,但還是尊重她的意見同意了。而留在美國的事,她根本沒有告訴自己的先生(因為她估計先生肯定不同意),只告訴了早已獨立成家的女兒,打算跟先生來個「不辭而別」。

事出突然。學法點上我勸說了該同修不要去美國,人為改變自己的修煉環境,師父講過:「特別是中國大陸的大法弟子,肩負的責任是最大的。大法弟子的主體是在中國,那麼那裏的大法弟子應該做的更好,應該在教訓中更加理智、更加清醒,走的更正,應該叫更多的眾生得救,應該發揮大法弟子主體的作用。」[1]A同修說她考慮一下,但又猶豫,因為B同修說「一切都給安排好了」,讓她直接過去,「一切都不用她自己操心」。A同修對B同修很信任,總覺得人家安排的不會錯。

針對以上這些情況,我想寫出幾點自己的意見,請有類似情況的同修參考:

1、不要人為改變修煉人的路

無論是海外同修還是大陸同修,師父給我們安排的修煉道路都是十分有序的。A同修這種情況不適宜去海外。首先,她當前沒有受到直接的迫害;其次,她在大陸的修煉環境十分穩定;最後,她完全不懂英文,中文連書寫都有困難,去海外很難自食其力,衣食住行都要被他人照顧才行,怎能平穩做好講真相的事呢?

2、海外身份問題

3、「吃大苦」不是修煉中必然的安排

有同修認為:為了做大法的事,吃的苦越多越好。B同修越是說當地做三件事有困難、多苦,A同修就越認為自己有責任排除萬難去美國支持。

4、從大陸去海外的同修要突破當地的間隔

從大陸去海外的同修總覺得當地做真相的人手少,那麼應該著重在當地突破同修之間的間隔,讓更多的海外當地學員走出來講真相,比如西人學員,或者移民海外時間比較長的華人學員。而不是長期侷限於自己的小圈子,越是不能突破間隔越覺得難,就越想從大陸找過去的同修出來幫忙。長期不能突破,就會人為的造成很多麻煩。

這件事情我碰到了,也不是偶然的。其實,由於自己英文好,受教育水平相對高點,加上有不少同學朋友移民海外,所以早些年我一直很想移民美國或加拿大。當時先生不同意,我也就彆彆扭扭的留下來了。但是,每當自己在大陸沒有做好三件事的時候,我就會遺憾的想:如果我在海外,英文這麼好,一定能把三件事做得如何如何好,肯定比在北京強。其實,這就是向外求,還用「助師正法」做藉口掩蓋自己不想和不敢提高的那部份怕心、安逸心。

真正的觸動我的是前兩年去海外的一次旅行,那時我才感覺海外講真相真的是太難了,不是別的苦,是大陸人太少啊。在北京,我們天天擦身而過的就是大陸人;隨便進一個居民小區發真相資料,家家戶戶那麼多,發都發不完。

可是在海外,外國人是主流,經過真相點的大陸遊客畢竟是少數。記得當時旅行歸來一到北京,看著行色匆匆的中國人,包括機場入境的海關工作人員,我想還有這麼多天上來的生命等著我傳遞的真相啊,真的眼淚都快下來了。我明白自己留在大陸有很重要的責任要擔負,我不是留在大陸「受苦」的,而是留在這裏「救人」的。

從法理上明白後,這個心就漸漸放下了,但還是沒有徹底放下這個執著。也確實想過等先生退休了,把北京房子一賣,就去美國買房子。這些話雖然沒有跟任何同修說過,可是內心深處有這樣的念頭。說白了,還是想著自己怎麼過上「輕鬆的」日子吧。這次A同修的事情出來後,我也意識到自己其實存在同樣的問題。

隨著環境的改善,大陸很多同修經濟條件也在逐步改善,可能有一些同修也想出國。我想建議這種情況下,請同修們不要出國,而是更好的利用這個環境在大陸做好「三件事」。我們留在大陸救人的同修,能早日等到師父歸來的那天,那不是最神聖可喜的事嗎?

以上是我的一點想法,認識不足的地方,請同修慈悲指正。

合十!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各地講法四》〈二零零四年芝加哥法會講法〉

[修煉人之間的理性交流,通常只是個人當時修煉狀態中的認識,善意交流,共同提高]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