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文化「大決戰」(4)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接前文

教育是文化的基礎,教育的水平決定著文化的水平。一批批「紅色導師」、「紅色教授」、「紅色講師」應運而生,紛紛走上各式各樣的專業講台;一期期各類各科的「紅色教科書」,被精心編造而成,充斥著所有大、中、小學的校園和學生們的書包;一群群優秀學生被作為「紅色接班人」,逐級選拔上去,甚至派到國外鍍金。

宗教是文化的源頭。神的文化不就是宗教在傳播嗎?中國的正教,歷來公認的就是「儒釋道」三大家,「新中國」建立初期把「儒教」取締之後,就只剩「佛道」兩家了。經過幾十年的「限制、利用、改造」,一批「紅色和尚」、「紅色尼姑」和「紅色道士」、「紅色道姑」終於破繭而出,還有幾個已經成為聞名中外的「紅色大法師」。在他們的帶領下,大部份寺院、道觀「與時俱進」、「大膽改革」,如今也是「舊貌換新顏」,面目皆非,已不再是僧道修煉修行的場所,而變成旅遊勝地、賺錢單位了,變成「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了。

試問「第二代好戰者」,假如沒有「文化大革命」的「洗禮」,沒有「造就」出那麼多「天不怕、地不怕、神不怕、鬼不怕」而「敢想、敢說、敢乾」的「大無畏革命戰士」,你的那個「經濟建設為中心」、「特色社會主義」能那麼快就搞起來嗎?

如果沒有那種「洗禮」、「造就」,誰敢在一夜之間就把百萬、千萬、億萬國營企業據為自己的賺錢工具乃至變為私有?!

如果沒有那種「洗禮」、「造就」,誰敢把「廉價資源+廉價勞動力」變為國營、私營、個體公司榨取「超大剩餘價值」的場所?!

如果沒有那種「洗禮」、「造就」,誰又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全面弄虛作假,假煙、假酒、假藥、假食品,假土地面積、假人口數字、假經濟指標、假刑事案件,等等,把偌大一個中國變成謊言充斥的世界?!

別看你們已取得了暫短的輝煌,可還是沒有脫離「文化大革命」設計的「軌道」啊!

試問「第三代好戰者」,假如沒有「文化大革命」的「洗禮」,沒有「造就」出那麼多「天不怕、地不怕、神不怕、鬼不怕」而「敢想、敢說、敢乾」的「大無畏革命戰士」,你的那個「戰勝法輪大法」的罪惡運動還能搞的起來嗎?你還能站在「法輪聖王(即降生在人間的彌勒佛主、萬王之王、創世主上帝)」和眾多「佛道神」面前耀武揚威、口吐狂言嗎?你還能明目張膽的把億萬民眾引向地獄之門嗎?

別看你們已得到了一時的勝利,可還是在享受「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啊!
別忘了,這都是上天的安排。法國的一位先知、大預言家諾查丹瑪斯在500年前就寫道:「1999年7月,恐怖大王從天而降,致使安哥魯摩阿大王為之復活」,「月亮統治20年已成過去,另一種物體將把新的王國組建和鞏固」。

(三)、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文化大革命」,是發生在人類「末法」最後時期的一次轟動全球的重大事件。這次重大事件,是中國的「無神論者」向神權和神傳文化發起的一場「文化大決戰」。這場「大決戰」,不僅在舊人類終結之前短暫的鞏固了「國際共運」的最大根據地和前沿堡壘──中國這塊陣地,而且確立了中國「無神論者」在「國際共運」的實際領袖地位和領導地位。最為重要的,是這場「大決戰」明確了新的歷史階段「國際共運」的「新綱領」、「新路線」:在國內,要全面、徹底摧毀神權和神傳文化,並逐步建立「紅色革命文化」的統治地位;在國外,要以「紅色革命文化」的輸出、滲透、侵入為主要手段,首先面向弱小、貧窮國家,然後再向大國、強國挺進;為達上述目標,必須不斷的、全方位的培養和造就大批「紅色文化事業」接班人。

怪不得「文化大革命」的始作俑者曾多次講,他一生只做了兩件事:一個是把蔣介石趕到小島上去了,一個是搞了個「文化大革命」。

開始,人們對「兩件事」渾然不解。「搞了個『文化大革命』」,與「趕走蔣介石」有甚麼關係呢?

後來,見了另外的一次講話,人們才有所領悟。這次講話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解釋:我們還得感謝日本人,是他們幫助我們強大起來,最後把他們趕跑了。原來要「感謝」日本侵略者「幫助」啊!回顧歷史,那實實在在是中國「無神論者」生死存亡的轉折點啊!把「生死存亡」的殘酷歷史與「文化大革命」聯繫起來,不就是在強調「文化大革命」的極端重要性嗎?

經過幾年、幾十年的觀察分析,我們才真正理解了「文化大革命」始作俑者所講的「兩件事」的真實含義。這「第二件事」比「第一件事」還要大得多、重要得多,其「偉大、光榮、正確」的程度,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啊!就連其「第二代」、「第三代」、「第N代」徒子徒孫也是稀裏糊塗,一方面在沿著「文化大革命」所確定的「新綱領」、「新路線」前進,一方面又大罵自家的老人家晚年昏庸。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劇啊!處於悲劇中心的人尚且如此,何況其他人呢。看看如今的中國大陸,還有多少人在繼續鸚鵡學舌、人云亦云,站在「上帝和佛道神」的對面,與神佛為敵、與上天為敵啊!

嗚呼,嗚呼!哀哉,哀哉!嗚呼哀哉!

(全文結束)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