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漫談:玄奘法師的故事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二年一月七日】近日讀到一篇文章,談到摩西和玄奘。摩西不僅以神跡聞名於後世,以其非凡的勇氣解救出了猶太人,更從神處獲得《十誡》,作為神給猶太人的律法而世代相傳。而在東方最以取經故事聞名的就是唐朝時的高僧玄奘法師了。

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玄奘打定主意,要西行取經。他踐行著「為求佛法發趣西方,若不至婆羅門國終不東歸。縱死中途非所悔也」的誓願,曾經感退了持刀的強人。

有一天他來到了高昌國,國王虔信佛法,見法師智慧風采,想到西行前途艱難,強力邀請他留在國中擔任國師弘揚佛法,玄奘法師明白自己求法取經的意義,於是婉謝,絕食明志,最終生命垂危而志向不改。國王感動,遂與他結為兄弟,並傾盡國力為法師提供了馬匹畜力、護衛隊伍、嚮導物資、金銀禮品和「通關文牒」(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流傳下的文字是這樣的:法師者是奴弟,欲求法於婆羅門國,願可汗憐師如憐奴,仍請敕以西諸國給鄔落馬遞送出境)護持法師西行,一路上護衛隊員很多都在艱難行程中逐個死去,而法師在西進中也不忘弘揚佛法,深受各國民眾的推崇和尊重,最終他終於平安抵達了當時的婆羅門國──印度。

經過了多年的勤學苦修之後,法師以其超凡的博學與智慧震驚了全印度。國王在國都設立了七千人佛法大論壇,恭請玄奘法師為壇主,法師立論宣講,一連十八天過去,無一人敢出來與法師辯論。與會者皆感歎喜悅,傾慕敬仰。得法取經完成之後,玄奘法師便東歸中土,弘傳佛法。

玄奘法師回到大唐長安之後,奉太宗皇帝之命在長安設立譯經院,花了十多年時間翻譯了梵文佛經千餘卷。在這之前,佛法雖早已傳入中國並有很多信眾,但中國原先是以道家體系的文化為主,廣泛滲透在文化、政治、經濟各領域中,所以出現了不少信眾在宣揚佛法時卻存在著理念不清、不自覺的用道家理念來闡釋佛法等現象,以至於一些概念辯論不休,莫衷一是,如梁武帝時代的范縝《神滅論》新說竟也能喧囂一時之後方才湮息無聞(千餘年後卻被中共筆桿子拉出水面,猛力編造「無神論學說史」以混淆視聽),便是例證。以法顯、玄奘為代表的高僧西行求法,翻譯原典,對於在中土廓清迷霧、弘揚佛法的事業有著非常積極的促進意義。

另外,由玄奘法師口述、弟子辯機執筆的《大唐西域記》,堪稱中國歷史上的經典遊記,近年來考古學家根據此書進行了遺蹟發掘,證實了書中所述史料的真實性。

唐太宗與法師親善,經常同他談論佛法,並力勸其還俗輔政,但每次都被法師婉拒了。唐貞觀二十三年太宗皇帝駕崩時,玄奘法師就陪侍在其身側。而太宗皇帝剛剛去世,他的弟子辯機就因為某個行事張揚的公主的饋贈而被捲入了宮廷鬥爭,被新皇帝處以腰斬極刑,幾年後又出現了著名學者攻擊佛教理論,並用傳統儒家的政治倫理來公開提出要壓制佛教的發展,以鞏固皇權,且上上下下出現了不少支持者,皇帝請法師與之公辯,雖然對方詞屈而謝退,但這些事對法師晚年的心境頗有影響,而他從此更是全心投入譯經工作,不捨晝夜,多次請求離開長安而隱逸譯經,但都未獲准許。然而唐朝皇室都對法師非常尊敬,武則天也崇信佛教,皇子一出生,就請玄奘進宮為其剃度,這位皇子的法號叫「佛光王」,就是後來冒死率三百御林軍入宮逼迫武則天退位、將唐朝從武周手中恢復回來的唐中宗李顯。

玄奘法師生命的最後幾年,也是在緊張的譯經工作中度過的。六十五歲時,他預知到無常將至,便停止了工作,虔心禮佛誦經,他的身體開始顯病業相。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記載道,在圓寂前的幾天裏,他告訴身邊的僧人說,自己看到了蓮花、天人供養等殊勝景象。他在圓寂前留言說,願生到天界的彌勒佛所在處,「奉事慈尊」,「佛下生時亦願隨下廣做佛事,乃至無上菩提」。隨後不飲不食達五日,最後弟子問他,「和尚決定得生彌勒內院不?」法師回答說「得生」,便圓寂,肉身「顏色赤白怡悅勝常。過七七日竟無改變」。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