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孝經》反思變異觀念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一年十一月十七日】自從看了《弟子規》之後,才知道有《孝經》這本書,才發覺以前對「孝」的理解真是十分膚淺,從來不知道孔子把「孝」放在這麼重要的地位,只知道他說過「百善孝為先」,卻不知道孔子認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孝」在孔子的儒家思想體系中佔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是一切道德標準的基礎。

對比《孝經》的內容,感覺自己以前真的不知道甚麼才是真正的「孝」,我們連最基本的「孝」都沒有做到。孔子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意思是說要愛護自己的身體,因為這個身體是父母給的,不能輕易的損壞,這是孝順的開始。很多時候我們連這一點都沒有做到,無度的吸煙喝酒,對自己的身體傷害極大。特別是有的孩子處於青春期的時候,因為逆反的心理,會用折磨自己身體的方式來使父母傷心,這可真是大大的不孝啊。初次聽到這種話,不是在《孝經》,而是看《三國演義》的時候,夏侯惇與高順交戰,被曹性一箭射中夏侯惇左目,惇大叫一聲,急用手拔箭,不想連眼珠撥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棄也!」遂納於口內啖之,仍復挺槍縱馬,直取曹性。哇,看到這一幕,不由的欽佩這員猛將,卻不知道他說的話是從《孝經》中來的。猛將於萬軍叢中仍不失孝道,這可見儒家教育之功了。

《孝經》中提到了行孝之人所需經歷的人生三個階段。「夫孝,始於事親,忠於事君,終於立身。」意思是,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在朝堂之上為國為民,鞠躬盡瘁,忠於國家,最後終結於立身,為萬世楷模。在做到了最基本的孝---愛惜自己身體之後,還要「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孔子在這裏把人生的終極目標都說出來了---立身於天地之間。我們要立身於天地之間,就要做到以德配天,循天之道。同化天道,執行天道,從而使自己能夠顯揚名聲於後世。這就與「建功立業」有些相似了,可是又不完全相同。因為建功立業只是在顯揚名聲方面與之相同,可是在行道方面卻有著很大差別,有的人建功立業是通過損害別人來達到的,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是也,有的人卻是通過循天道治國而達到的,比如堯舜禹湯,孰優孰劣,立判之。

在《詩經﹒大雅﹒文王》中,有這樣說:「怎麼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稱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因為自己的成就在古人看來是列祖列宗的保祐和教育的結果。而後人的功成名就,美德揚名於後世,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更是對父母的「孝」。所以說對父母的「孝」不單單是使父母吃點好的,穿點好的,美好的名聲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國大陸的教育體制下,人們對於「孝」一直都是扭曲的認識,認為吃好喝好,滿足父母要求就是孝順。記得有這樣一個新聞,一個老頭因為嫖妓被抓,當警察詢問如此大年紀怎麼還幹這種事時,老頭說這是兒子孝順他的生日禮物。這個兒子好像是對父親孝順,滿足父親的要求,可是卻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其實這就是一種變異的「孝順」,把道德仁義全都拋棄在外,只是滿足人的慾望,這也是在丟父母的臉。

在建功立業方面,觀念也變異的非常厲害。很多人認為錢賺的多,官當的大,就是自己有本事了,這樣就可以蔭庇自己的父母兄弟,使他們都幸福。可是這個官是怎麼做的,這個錢是怎麼賺的,他卻從來沒有考慮過。而在《孝經》中闡述的,甚麼才是真正的「孝」呢?也是要人去建功立業,可是如何去做呢?人必須遵循仁義道德,遵循天道,而使自己立身天地,無愧天地,方為萬世楷模。這才是真正的建功立業,這才能使你的名聲流傳於後世而不衰。那些一時榮耀顯貴的人,譬如歷朝歷代的奸臣,秦檜之流,雖然當時權傾一時,風光無限,可是留下的卻是罵名,那麼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會給父母帶來榮耀呢!其給父母兄弟親族帶來的都是恥辱,所以說建功立業,功名利祿看你怎麼去取得,用正當的渠道取得,使世人都受益,使自己的名聲清白,這才是真正的「孝」,否則就是「不孝」,而且也是在做壞事,給世人留下了壞榜樣。

通過看《孝經》,可以糾正我們很多在黨文化教育下形成的扭曲觀念。因為它是基於天道天理,基於人倫道德的傳統文化。我們回顧在黨文化教育出來的東西,很多都是不注重道德,而且對事物沒有深刻的認識,完全拋棄古聖先賢的智慧。所以說,認識真正的「孝」,努力去實踐,這才能稱之為中華兒女,才可以稱為華夏子孫,否則,我們用扭曲變異的「孝」來對待我們的父母,更是對父母的不孝,不敬,也是在侮辱自己,侮辱父母,我們都應該改正。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