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探微(1)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零年六月二日】中國畫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的民族繪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獨特體系,以表現題材劃分有人物、山水、花鳥三科;按表現手法來看有工筆、寫意、兼工帶寫之別。繪畫的工具材料為中國特製的筆、墨、紙、硯,造型手段以線條為骨,以顏色為輔。由於書畫同源以及二者在抒情達意上都和線條運用緊密相連,因此,繪畫同詩文、書法乃至篆刻相互影響,日益結合,形成了詩書畫印四位一體的藝術特徵,有人說這樣一句話:書畫不分家。也是此種意思。

中國畫的發展歷程就如奔流在華夏土地上的黃河、長江一樣源遠流長。從戰國、秦、漢一直到清代,在二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中,畫家輩出,僅《歷代畫史匯傳》所錄,就有畫家七千五百餘人,加之他書所載及見於畫跡者,當在萬人以上。他們辛勤的藝術創作,留下了無數的優秀作品,是承載中華神傳文明的重要依據,在中華神傳文明的歷史上做出卓越的貢獻。

在上一次人類文明由於道德的敗壞被神銷毀時,那時的文化也大量喪失。隨著新人類開始,人們只能使用石器,在新石器時代,遠古的先民們用簡單的黑、白、紅三種顏色,以粗放的線條為主要造型手法,在陶器上繪製出自己所熟悉、所喜愛的人物和動物形像。這個時期的繪畫實踐都是通過這種反應,表達人們的生活和對神的崇拜,同時滿足生活中審美的需要,這是中國畫的萌芽階段。

經過夏、商、周,進入戰國、兩漢,隨著神傳文明的開創,繪畫藝術已有了相當大的發展,從河南汲縣出土的水陸攻戰紋銅鑑,河南輝縣出土的宴樂射獵紋銅鑑,湖南長沙出土的《人物夔鳳帛畫》、《御龍人物圖》、《馬王堆漢墓帛畫》等作品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此時,人們已進一步重視對畫家情思寓意的描述,人們已不僅要求繪畫對像的概括描述,在這些作品中描述的對像從人物到大自然,從天上到人間,場景擴大了,景觀豐富了,手法浪漫了,造型雖然簡單,卻栩栩如生,很能傳神。因此,更深刻的反映神界與神傳文明的繪畫誕生了。其以線描勾勒的形像,略施色彩的繪畫形式和造型語言成了後來中國畫的最基本要素和傳統。這個時期是中國畫發展的重要奠基階段。

到了魏晉、南北朝,繪畫藝術非常繁榮,著名的畫家有顧愷之、謝赫、陸探微、張僧繇等。此時,山水、花鳥、走獸是畫家們描繪的主要對像,尤其是山水畫,已脫離了人物畫背景的地位,而成為一門獨立的畫科。這個時期,出現了一批傑出的評論家,他們的論著,對後世起了很大的影響,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東晉的顧愷之和南朝的謝赫。

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和「遷想妙得」這兩個著名的論點。他指明畫家在作畫時,不僅應追求外在形像的逼真,還應追求內在精神本質的酷似。在他看來,寫形傳神,應該是畫家的感受,所理解,所熔鑄的形、神,應該有畫家自己的人生感悟在發揮作用。他以「遷想妙得」,就是指畫家把自己的理念昇華和人生感悟遷入繪畫對像中,「神與物遊」,達到情景交溶、神韻事物合一,然後「妙得」這種浸透了畫家思想感情的繪畫對像的形、神,從而創造出更典型化、理想化的藝術形像。這兩個論點的提出,使前人曾經有過的、類似的、尚處在萌芽狀態的思想變的清晰化、系統化了。

(待續)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