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化】回思皇、帝、王(二)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零年五月二日】(接前文)

二、說「帝」

帝,是次於皇的名號,也稱天帝,其所達到的境界和管理人民的依據是道德,以民為子,將人與萬物相區別,沒有皇的高遠廣大。

《白虎通》中論五帝:

黃帝號「自然」,始作制度,在天地人的規律中取其中和、自然,萬世不易;
顓頊號「高陽」,能專一持正天人之道,道德高明;
帝嚳號「高辛」,能將道德施行、發揮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唐堯,唐者,蕩蕩也,至大之貌,堯者,峣峣也,至高之貌,是說唐堯的道德境界高遠博大;
虞舜,虞者,樂也,舜者,順也,循也,是說虞舜能繼續推信唐堯之道,使人民歡樂和順。

帝的境界有道有德,有天下的概念,但沒有擁有天下的觀念,更沒有王朝國家的概念。德者,得也,是說人從天道規律中所獲得用以指導自己行為、使自己的行為能夠順應規律的那部份內容。德只有人才能夠獲得,只有人才能夠體悟,也只有人才能自己選擇,自我約束。而道德境界闊大的帝可以帶領他的人民走很遠的路。有道行之則遠,無道行之則近。「高謀遠慮」,「高瞻遠矚」,並不是一句虛話。

人的道德境界越是崇高,就越是能夠深刻地認識事物,洞徹和把握事物間的規律,做起事來就越是遊刃有餘,四通八達,否則就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處處掣肘,寸步難行。帝治理的時期,人們不再則天道而是則聖人之道而行,是以聖人對道的體悟來規範自己的言行,雖然是任德而為,但是,也已經建立了基本的刑罰制度,有了強制的硬性規定,有了善惡的區別,有了黃帝的兵征天下,較之普遍無私、率性而為的天道規律而言,境界已經大大的縮小了。所以,老子稱這種狀態為「失道而後德」。

(待續)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