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學法後的提高與感受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九年五月三十一日】最近一連幾件事都沒有做好,我想又該提高心性了,在上班的路上,我突然想起了師父講過的剝洋蔥,我立刻明白了,是我又有一層人心該剝去了。

工作之餘,靜心學法,打開師父《二零零二年波士頓法會講法》,學到「師父就是能看到缺點,就是能看到問題。就說你們的一言一行,我都知道包含著甚麼。通常呢,師父不對你們個別講法,因為我一旦對個別人講了他的問題的時候,他的思想就會受到很大的衝擊,反倒影響了他,所以我很少對某個人這樣去講。但是,我在大的場合講出這些問題時,你們不要覺的不是針對你或你們講的。」我突然眼睛一亮,心靈好像受到了觸動,我再次返回去看一遍,頭腦中浮現出四個大字「以法為師」。

對「以法為師」的理解好像並不難,但是頭腦中時不時就冒出人的觀念,如:我從來沒有見過師父,也沒有對師父提過問題,師父也不知道我的基本情況等等。這種觀念嚴重障礙著我們得法。雖然眼睛在看,好像在學法,實際上心已被觀念蒙住了,看不到法的內涵。突破了人的觀念後,心就看到了法,這時的法就如同明鏡,能反照出我們心中骯髒的東西和錯誤的想法,然而此時的「突破」,看起來像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而達到的,其實我感覺是師父為我拿掉的。

「天上的王很多。大家知道,釋迦牟尼講如來佛像恆河的沙數,那印度的恆河得有多少沙子?何止這些呢,這是釋迦牟尼講出來的一句形容的話。每個如來佛都是一個法王,那還不止是佛家呢,佛家只是一個普遍的、非常多的神的一種,有多少神哪?有多少這樣的王哪?如果每個王在發生一件事情的時候都像你們這樣對待,那可壞了。他們沒有這種不符合他們所在層次狀態的爭論。當然了,他們能夠看到真理,能夠看到最好怎麼樣,但是往往也有一些認識上有一定差異的時候,可是呢,他們不會去爭論。那是一種洪大的寬容,對生命慈悲,對一切都能夠善意理解的狀態。用人的話說都能夠理解別人。所以有的時候啊,我們不能夠帶著很強的常人心,鑽在一個牛角尖裏邊,老是出不來,越想越執著,越想你這個心越沸騰,越想那個魔就越利用。當你們不冷靜的時候,我告訴你們,那個時候就是魔在利用你們,我不管你修了多長時間了,也別看你在大法弟子中的名望如何,你們不注意時保證是那樣。」

學完這段法之後,我看到了自己很多的人心。比如:我對婆婆的心就一直放不平,雖嘴上不說,但心裏總冒泡。婆婆有三個兒子,老大媳婦不和婆婆說話,所以婆婆在老大家住著總是生氣,老三家根本就不養老人,為此我曾對婆婆說:你就住在我家吧,我就像親閨女一樣對待你。可是很多時候我的內心總不能像對親生母親一樣對待婆婆,總是拿婆婆和我的母親比,兩位老人只差一歲,但從自理能力,對人情事故的處理差異很大,所以我還總給自己的不開心找理由:我不能像親生女兒一樣對你,我的母親像你這樣嗎?整天傻乎乎的,甚麼事也記不住,甚麼事也做不好。我能讓你在我家住著,已經是托大法的福了,我要不學法,這件事我不會這樣對待的。但是作為修煉的人,心裏總是不平衡也不對勁,我也知道這種心態不對,也在努力調整,可總是不到位。真是,我的心已經執著的很強烈了,總是盯著她的缺點,那魔正是鑽了這個空子,在控制我的心。怎樣才能把心放平呢?其實很容易,心性提高以後我這樣想:不能拿她和我的母親比,每個人的能力、智力都是不一樣的,但是作為一個生命來講,宇宙給他們的安排都是對他們最好的。作為一個努力向高級生命同化的修煉者,沒有洪大的寬容和慈悲,怎麼能符合師父的要求呢?怎麼能達到宇宙的標準呢?今後一定要笑對婆婆。

還有一件事,需要提高心性去對待。前幾天丈夫的大哥打來電話,說老三家搬到婆婆的院子裏去住了,還賣掉了院子裏的幾棵樹,大哥差點和老三媳婦打起來,我知道後也動心了。因為我們老家在農村,我和丈夫是考學出來留在城市的,在家裏有三套宅基地,老大老三各一套院,我們回去就和老人一起住,公公去世後,因婆婆身體不好一直跟著大哥和我們住,所以那套本應屬於我們的宅子就閒置起來了,老三家搬進去也沒給我們打招呼,連在家的大哥也沒說一聲,是鄉親們告訴大哥後才知道的,我想:這老三也太不像話了,不孝敬、不贍養老人,反把老人的房子佔了,回去得教訓他一頓,他們家佔兩套房,我們回去往哪住啊。雖然如此,我並沒有太動心,只是想教訓他們一頓。有了這顆心,有一天我忍不住跟丈夫說:你回家把他借咱們的錢要回來,他蓋房用的那一萬不要了,那是咱們給他的,他借的那一萬得要回來,他明明說一個月之後還我,可現在過去七年了還不還,現在還侵佔了我們的房子,他們也太貪心了。學了師父這段法之後,我的這顆人心也放下了。再說,人都在迷中,人與人之間的恩恩怨怨有因緣關係和業力輪報,哪裏是用人心可以擺平的呢?還是用慈悲來化解吧。

通過這幾件事,使我深深體會到:只要有人心,魔就鑽空子,使勁將我們往人這拖,只有靜心學法,以法為師,才能找到漏洞並修好他。這就是我學師父這段講法後的一點感受。心性提高後,頓覺身心輕鬆愉快,美妙無比。叩謝師父慈悲救度。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