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學習之我見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七年四月二十六日】得法至今,有的同修在學法上還不能夠精進。我想從常人這一層面談談對讀書學習的看法,與同修探討。

有一段時間,我在學法上很不精進,主要表現在:1、學法狀態不好。靜不下心,雜念多,煩躁,坐不住;發睏,疲勞,精力不集中;消極,逃避,乾雜事。2、學法效率不高。時間花了不少,卻甚麼也沒看進去,看過就忘,學法白學,一點效果也沒有,走形式。3、害怕學法。知道法好,學法重要,卻提不起興趣,害怕學法,書多看兩遍就沒有新鮮感了,再學學不進去,更談不上悟到大法高深的法理,各種人心都上來了,很迷惘。

為甚麼這麼好的大法學不進去?為甚麼學法體會不到大法的神聖、美好?為甚麼精進的同修學法那麼紮實,學法狀態那麼好,越學越愛學,越學越神奇?師父談到那麼多有關學法的事我認真對照了嗎?找到癥結的所在,又該如何解決呢?我陷入深思。

以下我從常人讀書學習的角度,從一個側面談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讀書學習,看的是一篇文章,看後要明白文章字面所表達的意思。文章又由段落、句子組成,最小的單位是字。人所看、所寫的是字的「形」,念出來的是字的「音」,表達出來的是字的「意」。這就是字的「聲、形、意」,它們構成字的一個整體。

先談「形」。有的人看書看了半天,腦子裏沒有印象,要他寫出來,他不是寫不出來,就是寫出來的都是錯別字。看書印象不深刻,看過就忘,以至不知所云。所以看書時,腦子裏要能反映出字的「形」(結構、書寫),效果會更佳,每個字都進了腦子,每個字都顯現在眼前,抹也抹不掉,這就已經學進去了。

再談「聲」。一個字、一句話,經嘴巴一念,耳朵就聽到了,就像有人跟其說話一樣,很自然、親切的就接收了,特別是詩、詞、曲,朗朗上口的就容易複述,印象必然深刻。常人有句話: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如果看書時,用心去念,用心去聽,這「聲」絕不會像吹耳邊風。看來要達到「聲」的效果,不光用口,還得用耳,才是有「心」。

關於字的「意」,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了。看書看了半天,不知所云,等於白學。字的「聲」與「形」,最終還是為了表「意」。在通讀文章的時候,就是要明白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理解,消化,吸收,也就達到了讀書學習的目地。

讀書學習時的狀態不好,各種各樣的不好的表現,集中體現就是不「靜」。如果讀書時腦子裏很在意字的「聲、形、意」,眼睛捨不得眨一下的看著「形」,嘴裏一心不亂的念著「聲」,再洗耳恭聽著「聲」,腦子裏不敢有絲毫的雜念想著「意」,這五官齊上陣,外加頭、身、四肢的配合,整個人自然而然的就靜下來了,哪會有心思、有空餘去表現別的甚麼,讀書就靜下來了。

做事講究成效,讀書學習也不例外,這就是它的「質」與「量」的問題。讀書學習時,如果真正能夠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一定能取得好效果。如果不是,則肯定是有需要抑止和消除的不好的東西在裏面。學習時間的合理安排與保證,這是它的「量」。要真能做到「曲不離口,書不離手」的專業化成度,學習的問題就不是甚麼問題。

最後談一下學習的「態度」。讀常人的書,因為是淺白的一家之言,很多人很多時候都是漫不經心的快速跳讀,這對於學習時要全身心溶入其中的大法,這種習慣成自然的、哪怕是細微的差別都是嚴重的干擾。如果同修們真正做到敬師敬法,珍惜大法中那金光閃閃、背後有著層層疊疊、無量無計的佛道神的每一個字,學法必將是一件殊勝、美妙的事。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