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善良憐憫 謙遜自持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6年3月6日】王曾,字孝先,宋朝益都(今山東省昌樂縣)人,八歲喪父母,由叔父撫養長大,官至宰相,為人善良憐憫,謙遜自持,正直無私,是宋代名臣。

王曾生性善良憐憫,他在宋真宗咸平年間去禮部赴試的途中,還不忘行善積德,救濟他人於急難之中。當時他住在京師(河南開封),有一次經過甜水巷,聽見有母女二人哀戚的哭聲,因此向其鄰居詢問,鄰居說:「她們家因欠了官府四萬枚錢,家裏只有一個女兒,準備賣給一個商人來湊錢償債,現在母女將遠離了,恐怕以後再也沒有見面的日子了。」

王曾於是對這位母親說:「你的女兒可以賣給我,我往來為官,你們母女隨時可以見上一面。」於是這家人便把女兒賣給了王曾,並約定三日後來帶人。

可是過了約定的日期,王曾還沒有來帶人。母女於是到王曾所住的館舍拜訪,沒想到王曾早已經走了,原來王曾此舉只是為了幫助這母女兩人。

不僅文采出眾,而且頗具德行的王曾,在這一年的禮部考試中一舉奪魁,被宋真宗欽點為狀元。

加上去年在鄉試、省試中都高中榜首,王曾可以說是「連中三元」了,翰林學士劉子儀對他說:「你狀元試三場都及第,一生吃穿都享用不盡了。」王曾正聲答道:「我平生的志向,不在溫飽。」可見他考取功名的目地並不是為了一人一家之私利,而是志在有為於天下,為國為民謀福。

王曾非常謙遜自持,他高中狀元後,並沒有得意忘形。他在給叔父的信中說道:「我今天在殿試中高中第一,這都是祖上積德,您教導的結果。」榮歸故里省親時,青州知州李繼昌聞訊後,命父老鄉親載歌載舞的去郊外迎接,準備接到守門官吏通報後,自己親自出衙相迎。王曾得知後,便換了衣服,改了姓名,騎著一頭小毛驢從另一個城門進了城。他見李繼昌時,李繼昌感到很驚訝,問道:「聽說你要來,我已經派人前往迎接,守門官吏也沒來通報你已經到了,你是怎麼到達這裏的?」王曾謙遜的說:「我沒甚麼才能,只是有幸科舉登第,怎敢勞煩郡守和父老鄉親們來迎接呢?這是我的大罪過啊!因此我改了姓名,欺瞞過前去迎接的人和守門官吏前來進見。」李繼昌感歎道:「你不愧為狀元啊!」

王曾歷任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等職,正直敢言,公正無私,一心為國為民。雖政績顯著,但卻從不居功自傲,不圖他人報恩。輔政十年,被提拔的人自己都不知道是誰提拔任用自己的。范仲淹、包拯等賢良重臣均是王曾通過考試選拔並委以重任的,范仲淹曾問他為何從來不說這些事,王曾說:「我作為輔佐皇帝的重臣,提拔選用良才這只是自己應該做的本分,如果只把恩情歸於自己,那麼怨恨應給誰呢?」范仲淹對此大為讚服。

王曾享年61,去世後贈侍中,謚「文正」,宋仁宗御筆篆書「旌賢之碑」,他的家鄉被改稱為「旌賢鄉」。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