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寵辱不驚 淡泊平和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6年1月12日】唐朝時,有個叫盧承慶的人,字子余,幽州涿人。他在朝廷擔任「考功員外郎」,就是負責考核官吏的業績功過。

有一次,一艘運送糧食的船隻發生事故沉沒了。盧承慶為負責此事的官吏考績時,把他定為「中下」等級。把這一決定告訴了此官吏,沒想到這個官吏沒有絲毫的怨恨和不高興。

後來,盧承慶想到,船隻沉沒是意外事故造成的,並非全是這個官吏的責任,於是為此官吏更改為「中中」。這個官吏知道後,仍舊非常平靜,並沒有因此就感到欣喜。

盧承慶見這個官吏能夠如此寵辱不驚,對其大加讚賞,於是將其考績定為了「中上」。

寵辱不驚,意思是無論是受寵還是受辱都平靜自若,能夠將得失置於度外。能夠做到寵辱不驚,想必肯定是心胸開闊,有度量,淡泊功名利祿之人,這可能就是盧承慶對此官吏讚賞有加的原因吧。

人生在世,必然有得也有失,有榮亦有辱,能夠以隨其自然、淡泊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就像古人說的「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這才是一種「超塵脫俗」的高境界。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