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路不拾遺 捨己為人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5年12月10日】彭思永,字季長,宋朝廬陵(今江西省吉安縣西)人,為人仁慈、廉潔、寬厚。

彭思永小時候,有一天早晨起來去上學,在門外撿到一隻金釧。於是便默默的坐在那裏等候失主。過了一會兒,掉金釧的人回來尋找。彭思永經審視後發現果真是這人掉的,便還給了他。那人要給彭思永一些錢表示感謝,彭思永笑著說:「我如果想要錢的話,就把這金釧藏起來了。」

彭思永開始參加科舉考試時,家中貧寒沒有多餘的錢,只拿了幾隻金釧作為考試期間的花費。在旅店中,一同應考的考生們請他拿出金釧來賞玩,有一人把一隻金釧掉在了衣袖中。彭思永看見了也沒有說,其他人都不知道。大家都急著為彭思永尋找,彭思永卻說:「金釧只有這些,沒有丟失。」

等到這些人準備離去時,袖子裏藏著金釧的人舉手作揖告別,結果金釧從其袖子中掉了出來。大家都很佩服彭思永的度量。

宋仁宗天聖年間,彭思永中了進士,後累官至戶部侍郎,成為宋朝名臣。

小小年紀,卻能夠不貪財利,路不拾遺。在自己遭受損失時,心中卻能夠處處在為別人著想。為了避免他人羞愧難堪,他寧肯自己遭受損失,而寬容諒解別人的過失。彭思永真是德行高尚,有如此雅量,難怪終於成大器。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