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煉淺悟:要求自己三件事同時做好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4年8月18日】近期,看網上同修交流文章,包括DC法會出現的不重視心性修煉而帶來的問題,以及大陸發生的一些不應該發生的事,適逢師尊在DC法會中講法,明確說明正法在不久的將來就要結束了,我心裏面不禁感觸莫名。

師尊諄諄的教導我們修煉,在適當的時候提醒點化我們,可我們同修總不能在比學比修中,在法理中更明白,更清晰,做到更好,有時候反而做出相反的效果來。

師尊一再提到大法弟子是眾生的希望,他們的去留得看我們做的如何。同修們都在修煉之中,總不能說事事都能做到完美,在沒有經驗又肩負重擔的時候,盡力盡心成了最大的動力,但是以我個人淺見,盡力還看符合法理多少,能夠順應眾生,讓其喜聞樂見多少,還得看在做大法工作的同時,向內找去掉執著心多少。

大法弟子在社會上為講真象甚至開辦了媒體,方方面面都在努力,在工作中發生的不同意見和爭執,許多時候會被視為修煉中必須的矛盾和提高的要素,但往往是因為存在個人執著,對法理理解不透徹,也不能切合實際環境,在互相僵持下,令大法工作和個人修煉同時受影響。

師尊告訴我們目前以救度眾生為主,但個人修煉不能忽視,學法、講清真象、發正念三件事都要做好。時間有限,為何時間就花在爭執,而不能好好利用同修間比學比修的環境?法在不同層次都能貫通,難道卻跟現實脫了節?個人淺見是,意見和工作方式只是講真象的工具,我們的心才是主宰的動力,爭議的不應該是方法本身,而是想的做的正不正,在社會各種變異當中,在殘餘在我們身上的不正觀念中,能否藉正法工作這麼神聖而偉大的使命中,在師父慈悲的呵護下,在眾生面前,在同修之間,以法理去衡量,以慈悲作溝通的橋樑,互相體諒鼓勵,先他後我,了解同修的想法,更明白眾生的執著,在整個過程中,找出正的而去除不正的,不斷調整,不斷更正,而不是爭持誰的對,誰的錯。只有找到正的路,任何方法都可行。越正我們行得越快,越快我們更能開拓新的領域,心性和救度的效果都同時提高。

同修間是最直接互相督促修煉的環境,假如人人堅持以法為師,越多相同正的力量,就能減滅部份以尊重同修所悟為藉口而迴避了的不正觀念;不在法中、不以救度眾生為重、以著重表現個人的行為就會顯然易見,在慈悲和忍耐的對待中,以法交流,整體最後就能心意一致,集合最大的力量。

有時候,同修在社會上外在行為的表現,比常人有所不及。我們會說工作忙,一時疏忽作解釋,可常人就未必這樣想,得不到認同,可能還會惹來反感,連常人都不如,還說甚麼修煉的人?同修有時候看做得不好時不敢說真話,怕被指責,正念不夠,但做到稍有成績時,又過於吹捧,歡喜心盡現,加重了執著,走了極端。師父利用最不好的環境,反過來變成我們修煉成就的條件,我們在正法中,方方面面都得運用智慧,在現實中,有時候外界把我們辦的媒體攻擊得很厲害,但細想一層,真金不怕紅爐火,好和不好,公道自見,但是真的不好時,我們就需要馬上改進。有同修說現時的媒體都已變異,不一定完全跟循。但在媒體運作上,掌握運用專業製作和表現技術,是不能以藉口去忽視,相反如何傳播正確的訊息才是重心,不是跟循的問題,是實事求是,在常人社會,發揮傳媒的功能,傳遞好的訊息,又不失商業因素,才令人喜聞樂見和歡迎。

常人說共識,說標準,沒有這些衡量,兩方或多方的不同意見,永遠變成對立,批判和破壞,僵持不下。我們說的是以法作衡量,但在現實生活上,還須好好對應目標和效果,不能總以主觀的立場忽視客觀的因素,以修煉人自居,畢竟我們著重常人的考慮,是慈悲心和智慧的表現。常人說的專業,其實就是最有效率的方法,常人說的制度,就是保障生產力的架構,沒有了這些常人都接受的方式,令人信服或許會打了折扣,其實,當我們運用了這些東西而心裏不存一些執著,才最重要,在常人社會,運用的工具往往相同,可不同的是我們的心,不能本末倒置,忽視了現實,常人連外面都掌握不到對我們好的方面的認識,更深一步就舉足艱難。

當然身為大法弟子,是萬幸中之萬幸,師尊要救度的卻是全宇宙的眾生,任何層次,任何眾生的苦和難處,師尊都了解,用最大慈悲賜恩救度。我們在修煉中,怎能忽視同修和常人的感受和困惑,總是以自己所理解的法理去解釋一切?不理解受苦者所需,就不能充份幫助。同修們在社會方方面面都做著講清真象的工作的同時,能在極忙中,不失彼此比學比修的環境,互相指正,互相鼓勵,自能更快提高,在常人社會把正法工作做得更好。

個人淺悟,有不正之處,敬請同修慈悲指正。

[修煉人之間的理性交流,通常只是個人當時修煉狀態中的認識,善意交流,共同提高]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