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修口、隨便給同修建議帶來的魔難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九年三月二十八日】近期在明慧網上看一些同修被迫害的情況,從中看到我自己當年的影子,顯示心、不修口、隨便給同修建議(沒有意識到不在法上),給自己與同修帶來了魔難。

兩年前,看到一位剛剛結束四年刑期出獄的同修,講起獄中情況滔滔不絕:她如何幫助同修、如何指出同修的不足等等(據她說她在監獄開闢的環境很好,可以和同修說話)。她這種喜歡表達的狀態,活脫脫一個當年的我。看到她沉浸在自我世界裏,我準備有機會和她說說我的狀態,結果,幾個月後,同修再次被綁架,又被非法判刑。

下面我把自己的經歷寫出來,希望對魔難中的同修有一點點的幫助作用。

從一九九九年七月起,我就被邪惡反覆綁架、抄家、勞教、關押。每次被迫害,雖然都不配合邪惡,但堅持的也很苦、很難,更可怕的是自己始終不知道究竟漏在哪裏?每次我被綁架,周圍的同修都很吃驚,認為我是同修們公認的精進的大法弟子,我的幾篇投稿都被排在明慧網交流文章的前面,每天學法至少兩講,三件事也在做。

我是一九九九年開始修煉的,由於自己文筆好,表達能力強,無論到哪個小組學法,我都會成為交流中的中心人物,我能在接觸的短時間內,指出同修的不足,幫她們找到解決的方案,成為那裏的小協調人,有的同修甚至提出某某(指我)說兩句,好像我不說幾句就不過癮。

就這樣,身邊同修有事兒,都想找我商量商量,而我也來者不拒,口無遮攔,自認是在法上。有一次,一位同修正在猶豫是否要辦醫保?同修的工作單位原則是自願辦理,不強迫。同修不修煉的家人讓她辦,而她本人認為修大法沒病,所以拿不定主意,因辦醫保每年要繳費的,恰好她遇到我,就讓我拿主意。我想都沒想就說:「那就辦唄,你現在沒有病,將來說不上哪天不精進就有病了,到那時,你再自費看病,你家中不修煉的人是不理解的。」結果,多少年後不幸被我「言中」了,在一次小組學法結束後,她第一個開門往出走,被門外蹲坑的十幾個警察一擁而上,拎著衣領截了回來,因此得了心臟病開始住醫院。

倘若在今天遇到讓我拿主意的事情,我會說;按法的要求去做,你覺的應該辦就辦,不該辦就不辦。至於辦醫保對錯姑且不說,作為修煉人不要隨便給其他修煉人做主,真正能給修煉人做主的只有師父。

十年前,在學法小組裏,一位年輕的女同修不結婚,她母親是同修,很為她著急想讓她結婚。我聽到後就說:「結甚麼婚?哪有時間結婚?」不知道是這句話起了作用,還是她自己壓根就不想結婚,至今這位同修快奔四十了,仍然未婚,由於工作努力,在單位職務、職稱不斷的提升,連學法的時間都被擠沒了。這事兒要擱到現在,我是不會發表意見的。她該不該結婚,自己決定,其他同修的參與,都會擾亂師父給她安排的路。

幾年前,一位同修被綁架,家人給警察送去三千元錢,恰好同修血壓很高,派出所警察借坡下驢,既然收了錢,也就讓家人把同修接回家了。回來後,同修聽說家人給警察送錢了,覺的是給邪惡輸血了,自己有污點了,就在我面前放聲大哭。那時我看到同修情緒激動、滿面通紅,顯然是血壓在往上升。我是醫生,為避免刺激而發生腦血管意外,我立刻說:這不是給邪惡輸血,這是孩子的一片孝心,哪個家人遇到這種情況都會送錢贖人的……這種完全不在法上的勸導,的確讓同修安靜下來了,可我是在誤導同修,過後我也沒去糾正這種不在法上的觀點。如果今天我再遇到這樣的事情,我不會在剛剛被綁架回家的同修面前,指責她該不該簽字的問題,以致使同修在我面前情緒激動、血壓升高,被綁架簽字的同修,都會慢慢在法中歸正的。

還有很多很多,不一一例舉了。自己這個漏是不是很簡單又很可笑?就是自己喜歡表達嘛!就是這樣一種毫無察覺的口無遮攔的表達,讓舊勢力藉口糾纏了自己十幾年。其實,這種不在法上的表達,就是誤導同修,就是亂法了。

明慧網交流文章說一位同修不在法上的行為,我身邊有一同修怕其想不開,勸那位不在法上的同修說:你不要想不開,他在網上報導你的缺點是給你德呢。像這種不在法上的口無遮攔的隨意勸導、隨意點評、隨便建議等等做法,在學法小組中、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人的歡喜心、顯示心、妒嫉心、爭鬥心等各種執著心,都可以在這種口無遮攔的表達中發展壯大,它們依賴你的這種不在法中的表達而存活,因為這些心都是通過不在法中的表達才能體現出來,舊勢力就憑著你的這些心而長期的糾纏,讓你時時處於利劍懸頭的感覺而你卻不知道對手在哪裏。

三年前,我意識到這一情況後,我就開始修口,我把修口那段法背下來,經常背,並且漸漸的減少與同修接觸、表達的機會,推掉了所有依賴我的同修見面的機會,而同修要讓我給個建議,我就建議和我一起學法,法學過了,她自己就有了主意了。對家中常人,我也改掉了隨意點評、隨便建議或應聲附和的毛病,只要不是涉及講真相的事,我基本不參與。

三年來,我平穩的做著三件事,邪惡在我面前就像消失遁形一樣,片警也不再給家人打電話騷擾了。

個人體會,層次有限,有不妥之處,請同修慈悲指正。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