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悟修煉中的提高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九年二月二十五日】走過了二十多年的修煉歷程,去掉了許許多多的觀念和執著心,每一次心性的提高與昇華都傾注著師尊巧妙的精心安排和細心保護。現將近期在修煉中的提高心得表達出來向師尊彙報,與同修們分享。

在與同修一起煉功中提高

因孩子上學住校,每當丈夫出了遠門,只有我一個人在家的時候,有位阿姨(同修)就會來和我做伴,晚上過來睡覺,為的是早上一起晨煉。有一天早上起床晚了約三、四分鐘,為了不影響煉第五套功法和發正念。第四套功法只煉了兩遍,我就把煉功音樂調到煉第五套功法,等發了正念之後,再補第四套功法。結果第五套功法還有七八分鐘沒煉完,我因腿疼忍不下去就出定了,把腿拿下來了。

阿姨說,第四套功法少煉了一遍,心裏難受,隨便這麼改動不行。當時我聽了心裏十分抵觸,認為阿姨太鑽牛角尖了,師父說了五套功法可以連貫煉,也可以任意煉哪一套功法。我忍著沒和同修辯解,因為阿姨有點兒甚麼事愛叨嘮,我怕她發了正念之後沒完沒了的說話,不想讓她說。

發完正念,我直接去洗手間刷牙,阿姨可能感受到了我的抵觸情緒,見窗外下了雨,說怕車子淋著雨,要去推車。我送她出門時,阿姨說:「煉功腿再疼也不能拿下來,要靠意志力去克服它,一拿下來,沒煉完一個小時就白煉。」我一聽又是震驚。

同修一走,我不得不反思同修說的話,「意志力」總在我腦海裏翻來翻去。自從能雙盤一個小時開始,我很少時間靜功煉不完整,可近一兩個月之內,多次出現靜功沒煉完,就差十分八分鐘就把腿拿下來了,腿一疼就不想忍,趕快拿下來。同修這一說,我不得不重視了。想著想著,我就掉眼淚了,師父借同修的嘴來點化我。平時我一個人煉功,如果早上剛起床想偷懶的時候我就先煉靜功,再煉動功。

從那天起,在煉功問題上我再也不隨便顛倒五套功法的順序了,徹底來了個改觀。感謝師尊!感謝同修!

在背法中提高

幾年前我就開始背法,由於沒有用修煉人的心態來對待,背了後面忘前面,幾次下決心背法,都沒有背下去,就只背了前面一點。二零一七年下半年《明慧週刊》不斷的登背法體會文章,有同修介紹了初次背法的方法,就是一段一段的背,背會了一段就接著下一段。經過無數次的思想鬥爭,加上有同修的不斷鼓勵,我又開始從頭背法。因為我目標定的不高,加上沒有攀比心,沒有急於求成的心,這次背法才堅持下來了。在背完前面三講都沒有甚麼特別的感受,唯一的體會是背法心靜,注意力集中。

有一天,我和一位同修兩人一起通讀《轉法輪》,讀完一講之後她插話說,我想起了一個事兒了,那天我們集體學法的時候,我看見(可能是天目)你胸前有一個圓圓的亮晶晶的圓盤,透亮,圓盤上還有幾個小點點,當時我想說,又怕影響大家學法就沒說,想等到讀完法再說,讀完就忘了。我現在突然想起來了,說給你。我立刻想到是玄關,因為我當時正在背「玄關設位」那一節。當時我十分感動,知道師父在鼓勵我呢!

當背完「煉功招魔」,我和丈夫的關係發生了變化,我不再嫌他,看他不順眼,說話刺激他;而是能把他當眾生一樣對待,沒有了各種各樣的情和色,取而代之的是慈悲,理解,寬容,善待,使家中充滿了祥和的氣氛。

寫到這裏,我更加明確了背法的意義,表面上看不到有多大變化,實質上在脫胎換骨。

在與同修間發生矛盾中提高

我參加的是一個四人學法小組,一段時間一位老年同修沒去,只剩下三人,其中她們倆人經常在一起配合做事,自然默契。因為我們各自對發生的一些事情都有各自的看法,漸漸的她倆對我有些看法,最後發展到小組學法只讀法,一句話也不說,臉僵硬。有一天只有我和同修倆人在學,我實在憋不下去中途就離開了學法小組。結果一下樓,車夾在另外兩輛車的中間,因倒車技術不強,結果把旁邊的車刮掉點漆,車主讓我賠二百元錢。我還不悟,根本沒想到向內找改變自己。後來我生出了想換個學法環境的念頭,還認為是在為別人著想,不去打擾同修,同修見到我就煩,乾脆不去了。

當我正打算著換環境,坐下來發正念,不知不覺本性的一面返出來了,發現自己有逃避痛苦的心,喜歡看人臉色,被人帶動,被人心帶動,尤其是被別人不好的一面帶動,為甚麼不去看同修好的一面呢?當我處於魔難中的時候,這位同修一直善意的幫我,我為甚麼不記同修好的一面?給我點臉色看就受不了了,就只想別人對自己好。意識到了,我馬上清除掉這些人心執著和觀念。真真切切體會到就在我認清了自己執著心並下決心要修去的那一瞬間,和同修之間的間隔因素瞬間煙消雲散,我們之間的場通了!

第二天去學完法,我想談談自己向內找的體會,還沒等我開口,同修就說她昨天學師父在國外講法認識到自己錯了,不該那樣態度對我,向我道歉。幾乎和我是同一時間認識到的,很玄妙!由於我向內找提高了,同修也變了,提高了。因為我有這樣的心,需要有去這樣心的環境,同修的表現是師父演化出來的為去我執著心的,並不是同修自己真正的表現。

個人現階段認識,有不在法上之處,請同修慈悲指正。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