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化】君子之道在於明德(二)

——孔子談君子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八年四月三十日】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倡導經世濟民的儒家學說,一生以弘揚道德仁政為己任,歷盡坎坷卻矢志不渝。他對真理、對理想、對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謙虛、有禮,他對國家的忠誠與對百姓的關心,都深深的感染著他的學生和後人。以下為孔子指導學生做正人君子的幾個故事。

(接上文)

君子比德於玉

子貢有一次向孔子請教,問:「老師,很冒昧的向您請教一個問題:為甚麼君子以玉為貴而以美石為輕呢?難道是因為玉少而美石多的緣故嗎?」

孔子回答道:「玉的可貴,不是因為數量少,而是因為君子之德與美玉之質相應,與君子的仁、智、義、禮、忠、信等德行相應,並與天地之道相應。玉石溫和、潤澤有光彩,正如君子的仁德一般;它紋理細密而又堅實,就好像君子的智慧,心思細膩、縝密,處事周全;玉石雖然也有稜角,卻不尖銳,不會傷人,如同君子之義,正直剛毅,卻以仁愛存心,念及一切;垂掛著的時候,象徵著君子的謙下恭謹,有禮有度;敲擊它的時候,會發出清澈激昂的聲音,最後則戛然而止,與音樂的性德相似;雖然有斑點,但不會因此而遮掩它的優點,縱然它很美,斑點也如此顯而易見,如君子之忠,不偏不倚,毫不掩飾;另外,玉的色彩從各個方面都可以看到,好比君子之信,表裏如一,縱在暗室,也誠信不欺;它晶瑩透亮猶如白虹,與天的白氣相似,這是與天相配,與天道相應;而玉的精神可見於山川之中,如『玉在淵則川媚,玉在山而草澤』,所在之處皆能受到感化,如同君子之德風,涵容萬物,惠澤一方。天下無不以美玉為貴,是因為人們推崇君子之德,而高尚的道德是天道的顯現啊!」

君子明道

子路有一次向孔子求教說:「老師,君子也有自己的憂愁煩惱嗎?」孔子回答道:「沒有。君子修身明德,他在求學的過程中,便專志於求道,時常會有悟處,樂在這其中的意境;而當親身證實到聖賢教誨之後,又明白了更深的道理,並能在生活中善巧的運用,隨意自在。因此,君子是明瞭人生真諦的人,有終身的快樂,不會把個人利益放在心上。而所謂君子之憂,不是為個人名利而憂,是為天下而憂,提起的是一份責任,是為別人著想的無私無我境界的體現。不注重道德修養的人卻不這樣,在沒有得到個人利益的時候,一直擔憂,希望得到;得到了之後,又唯恐失去,提心吊膽。對於一切總是患得患失,因此一生都生活在擔憂恐懼之中,沒有一天的自在快樂。」

我國傳統文化歷來重德,人們只有尊崇道德,才能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君子會遵循天理而行事,秉承聖賢的教誨而做人;君子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堅守道義,不與社會黑暗勢力同流合污;君子能夠用博大的胸懷寬容別人,用慈悲喚醒人心中的善念,用純正、仁愛之心感化四方。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