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我給你的是十元。」但他堅持說我只給了他五元。我說:「我真的是給了你十元,我不會多要你的錢。」但他就是不承認。我說:「那我就不買了。」他生氣了,不情願的又拿出五元錢,說:「拿去!拿去!」好像我「碰磁」一樣。
我也不高興了:「我不買了!」掉頭就走了。走了一段路,想起我那十元錢還沒拿呢,又回去要錢。老闆生氣的扔出十元錢,說:「拿去!以後不要再來了!」
回家的路上,我越想越不是滋味:我是一個修煉人,怎麼能這樣做呢?這不是和常人一樣了嗎?因為事情發生的突然,在那一瞬間,我根本沒想修煉人應該怎麼做。我腦子飛快的轉著:一切都不是偶然的,為甚麼會遇到這種事?這是要去我的哪顆心?
我首先想到的是利益之心。比起修煉之前,我這顆心去掉了不少,但一直沒去乾淨,尤其在小事上,常斤斤計較,買東西都很在意價錢。雖然在一些大的問題上似乎是放下了,但都是有條件的,有些事是因為有時間去思考。
舉個例子。十幾年前,我單位的一位同事雇佣他的親戚,二十歲左右的女孩,給他家做保姆。有一天,這女孩在公交車上被人偷了三千元錢,她不敢讓她親戚知道,怕挨說,就來我家「借」錢,而且還讓我們千萬別告訴她親戚,她會自己還我。我與這位女孩幾乎沒有交往,連她的名字都不知道。可能別人都不借給她,她知道我家「好說話」,才硬著頭皮來的。
我丈夫是單位領導,一個小保姆,沒有特別難的情況,不會來我家借錢的。十幾年過去了,她沒還這三千元錢,那時的錢比現在價值高點。我想:「這孩子不可能有這麼多錢還,算了,就當沒這回事吧。我是修煉人,要把財看淡。」我也從沒跟同事說過這事。類似的事還有幾件。
為甚麼錢多的事我能放下,而區區五元錢卻與常人這麼「較真兒」呢?我發現,別人「借錢」時,我會有一個思想準備:可借可不借,或覺的對方將來會還的。而在他們不還錢的時間過程中,我會反覆考慮這事:「他們不還怎麼辦?」然後就能用法來衡量,如:「可能是我以前欠的」或者「這是在考驗我的心性」等等。在這個過程中,我會逐漸的放下執著心,雖然有時並不是心甘情願的。
事後我也沒有再從心性的更深處找自己對利益的執著,而且借錢的人都是認識的人,還有個面子問題,所以表面上看是放下了。而這次,雖然只有五元錢,但是是突然發生的,而且我們互不認識。
師父說:「它往往突然間出現,才能考驗人的心性,才能使人的心性得到真正的提高,看能不能夠守住心性,這才能看的出來,所以矛盾來了不是偶然存在的。」(《轉法輪》)
以前我所謂的「放下了」對錢的執著,其實並沒有真正徹底的放下。而這次,卻真的深深觸動了我的心。再向內找,我的爭鬥之心還很重,就這點錢還要爭個明白。擴展找下去,我在家也很強勢,喜歡家人都聽我的。雖然修煉後好像改了不少,但很不徹底,不符合我想法時,心裏還是不高興。有時看明慧網文章,當讀到同修遇到不公時,我心裏就很氣憤,爭鬥之心就會冒出。看到同修的處理方法,才自愧不如。明慧網確實給我這個獨修的人提供了極好的修煉交流環境。
我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慈悲心太不足。我悔恨的是,為區區小事就與常人造成矛盾,雖然他不知道我是大法弟子,但這不也是對社會不負責嗎?助長了不好的風氣。
師父說:「能做到對誰都慈悲,對誰都有愛心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特別是做甚麼事都能本著慈悲眾生的心做就更難。可是大法徒就一定要做到!」(《驚醒》)
我修煉二十多年了,一直為自己修不出慈悲心發愁,也知道慈悲心是修出來的,不是硬裝出來的,但遇到具體事時就做不到師父對我們的要求。學習《驚醒》這篇經文,我悟到對任何人、任何事,不管貧富貴賤,大事小事,都要想到「慈悲」這兩個字。
師父說:「近來我一直在想,我叫大家救眾生,不能只是大家各自向世人講真相時的救人心態,「神韻」演出救人時的狀態。平時你們在不同的工作環境中的表現,也得保持救人的心態與出發點。」(《驚醒》)
我悟到,不能只在做大法的事時才想到自己是大法弟子。在平時的生活中,在點點滴滴中都要時時、事事表現出大法弟子應有的風範。
事情發生後,我很奇怪,為甚麼這麼小的事卻對我的震動這麼大?甚至到了悔恨至極的成度:恨自己不應該找回那五元錢,恨自己當時那麼堅持說是給了他十元,我當時不作聲不就行了?!
回家後,我照鏡子,看到自己的臉紅紅的,覺的熱熱的,真是無地自容的那種心情。我想到了「六尺巷」的故事,「讓他三尺又何妨」,我卻連五元錢都不讓。我一會兒想去給他送五元錢,一會兒想去當面與他說說,又不知怎麼去說。兩天來,腦子裏都是這件事。
我認真拜讀了師父的新經文《驚醒》,真是如醍醐灌頂,我幡然醒悟,這件「小事」正是對我發出的警告。因為我十幾年前退休,在異地居住,與周圍的人都不認識,也沒有交往;我的家庭成員也很單純,只有三個人,提高心性的機會相對不多,修煉中似乎「風平浪靜」。
師父為了讓我快些提高,就給我這樣一個機會,給我小事重錘,以防將來出大問題,所以我才會表現出如此大的震動與不安,我真的發自內心的感恩師父。我也真心感謝這個老闆:他自己生著氣,卻給了我提高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