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甚麼給子孫最好?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二三年七月十七日】自古以來,祖輩總是希望留下些甚麼給子孫,讓他們在人生道路上少幾分坎坷、多幾分順遂。但究竟留甚麼給子孫,是真正對他們最好的呢?下面是幾位歷史名人的見解。

不以家產讓子孫怠惰、犯錯

疏廣是西漢時人。他自幼好學,早年家居教授學生,門下弟子眾多。後經朝廷徵召,漢代賢君宣帝對他十分器重。讓他先後出任博士、太中大夫、太傅等職,聲譽卓著,屢獲賞賜。他認為「知道滿足就不會蒙受羞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遭遇危險」,「功成身退合乎天道規律」。《漢書》記載,他任太子老師(太傅)的五年間,太子才十二歲就已經通曉《論語》和《孝經》。於是他主動提出退休。皇帝賜給他黃金二十斤,太子又多賜給他五十斤。

疏廣回到家鄉後,經常讓家人擺酒席宴請族人、朋友,打算把金子都用光。過了一年多,疏廣的子孫私下對一位疏廣信任的同輩老者說:「子孫們希望大人能留下一些家產,但如今大人經常花錢宴請賓客,家財將要用盡,請您幫忙勸說大人。」老者就對疏廣轉達子孫們的想法。疏廣回說:「我難道糊塗到不顧念子孫了嗎?原本家中就有些田地,子孫只要辛勤勞作,足夠衣食無憂,過著跟普通人一樣的生活。如果家中財富有餘,只會讓子孫怠惰。賢能的人有過多財富,就會放棄自己的志向;愚昧的人有太多財富,就會增加他們的過失。況且,富人常是眾人忌妒怨恨的對像。我既沒有甚麼可以教導子孫的,也不想增加他們的過錯而招致怨恨。再說,這些黃金是聖明的君主賞賜供給我的,所以我樂於與鄉親、宗族們共同分享聖上的恩賜,以此度過我的餘生,不也可以嗎?」

留下節儉可讓子孫不匱乏

《漢書》記載,漢朝開國第一功臣蕭何,是個勤儉節約、深謀遠慮的人。當年劉邦攻進秦國都城時,將士們都忙著搶奪金銀財寶,只有蕭何趕忙去收取秦國的地理圖冊、文書、戶籍等檔案,之後劉邦利用這些檔案,全面了解天下的山川要塞、戶口及財力物力分布,對一統天下起了關鍵作用。

蕭何為子孫打算也是深謀遠慮。他購買田宅時一定選擇荒涼偏僻的地方,家裏也很少修建屋舍。蕭何說:「如果我的後代賢明,他們就會仿效我儉樸的作風,因而一生不虞匱乏;即便不賢明,我為他們買的那些不起眼的田產,也不會招來有勢力家族的搶奪。」蕭何過世後,兩個兒子都封侯,一生無虞。

留下廉潔可以讓子孫被敬重

《後漢書》記載,東漢名臣楊震,官至太尉。楊震任涿郡太守任內,公正廉明,從不接受私人請托,平日家中粗茶淡飯、不乘馬車,生活儉樸。他的一些老友與長輩,建議他添置產業留給子孫,楊震說:「讓後世的人稱他們是清白官吏的子孫,這不就是最好的遺產嗎?」後來,楊震長子官至富波相,中子官至太尉,少子勵學博聞,為世人所稱讚。

《隋書》記載,隋朝時人房彥謙,曾擔任監察御史,在全國官員考核中,因為他清正廉潔,被評為天下第一。房彥謙有祖傳產業,家境富裕,但他把財富看得很淡,將家產和俸祿全都用來救濟親朋好友,家裏沒有多餘的錢財,所以生活儉樸,甚至常有物質匱乏的時候,但他卻怡然自得。房彥謙曾經對他的兒子說:「人家都因為官俸而富裕,只有我因為當官而貧窮。我能留給子孫的遺產,就只有『清白』二字了。」後來他的獨子房玄齡,成為唐朝開國功臣、名相,受封梁國公。

積德可以福蔭子孫

宋代名相司馬光在《家范》中說:「沒有祖輩不希望造福後代的,可是真能做到的卻很少,因為多數人只懂得多積錢財給後輩,以為這樣可以讓子孫有享用不盡的財富。然而因為他們不懂得教育子孫為人處世的道理,最後,他們幾十年辛苦所積累的財富,被子孫在幾年內揮霍殆盡。子孫們還嘲笑祖輩愚蠢,不會享受。」

司馬光又說:「古代聖人留給子孫『德和禮』,賢人則留給子孫『廉和儉』。例如周朝的先祖後稷、公劉、太王、王季、文王造福百姓累積功德,所以庇蔭後代周武王取得天下。」亦即,財富在身外,來來去去,但德、禮、廉、儉卻帶在身上,影響人的一輩子,而祖輩積德則可以福蔭子孫。

結語

現今社會常出現子孫爭奪遺產的事件,親人間對簿公堂、惡言相向;另有些高官一手貪污,一手以特權為兒女謀取不當利益,最終得了現世惡報。反映出來的是缺乏智慧,不知道留甚麼給子孫,才是真正對他們最好的。

依照古代聖賢們的經驗與智慧,身教以節儉、廉潔等美德,做善事、為子孫積德,是留給子孫最好的遺產。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