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自我 向世人傳遞避疫良方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一年八月十日】近兩日看到多篇關於修煉人是否打疫苗的交流文章,我贊成不打,同時認為更重要的是利用好世間出現的各種形勢,向世人傳遞避疫良方,救度世人。

師父明示:「大法弟子的責任是救度眾生。」[1]

疫苗,從字義表面看,就是為了防止染疫。我們作為修煉人,從師父的《理性》經文中都很清楚,這次的中共病毒就是衝著中共來的,是有目地、有目標的,而唯一的靈丹妙藥就是三退、明白真相、真心念真言。因此,所謂的疫苗根本就無法達到防止染疫的作用。

在大陸常人中都有共識,注射疫苗不過是防止輕症變重症(這一點能否做到都是大問題)。而國產疫苗從研發到整個試驗過程都不達標,沒有經過兩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臨床驗證,沒有足夠多的人群接種並觀察注射後的反應情況,以及疫苗對於是否能夠將重症減輕等更是未知。而很多披露出來的消息都說明疫苗副作用遠大於其預期的功效,至少有73種副作用。

同時各地出現的疫情,確診者可能也都有注射過疫苗,但卻沒有能免於染疫或者康復。最近更曝光出,有些地區強制打疫苗前還要強制簽個自願接種疫苗的甚麼承諾書,出現的後果自負。這些行徑在常人這一層面都是違法且沒道理的。向常人講明這些情況也足以說明我們為何不打疫苗。

當然修煉人進一步講清真相,是最到位的,因為那樣才能救了人,而不只是免於自己不用打疫苗。

面對疫情,在常人層面,必然會採取措施──研發並強制注射疫苗。但我們都知道,那是錯誤的實施。從修煉人角度看,這是舊勢力因素阻撓世人得救的邪惡伎倆。不僅毀世人,讓世人難以得到真正的避疫良方,還再次被變異的現代科學搞出來的東西毀壞身體及心智,也使那些倖免於染疫的人會迷茫──究竟是疫苗起的作用,還是大法師父的無量慈悲救度了世人。另一方面,舊勢力也企圖通過強制注射疫苗這種形式來破壞性的檢驗大法弟子,毀世人的同時還想拖下一些修煉人。

大法弟子只歸大法管,大法弟子也不受低層法理的制約,同時大法弟子更是眾生得救的希望,我們的責任是傳遞真相給被邪惡迷惑及裹挾的世人。當我們一邊注射了疫苗,一邊又去向世人講述避疫良方、九字真言的時候,天上的神會怎麼看我們?我們自己就能坦坦蕩蕩、無愧於心嗎?那麼我們講出的真相能打動對方,能救了人嗎?如果不能救人,那麼大法弟子存在的意義又是甚麼呢?求得人的所謂理解?打了疫苗了就可以被理解,還是我們放不下人中的利益、放不下人情等等而為自己找的藉口?

同修交流中也有提到過,從九九年迫害開始,是要大法還是要家庭要工作要世間的一切,這個最根本的選擇就一直在拷問著每一個修煉者的內心。九九年迫害後,多少同修放棄了世間的種種,毅然走出來證實大法,有多少人能理解?《九評》出來後,全面轉向講清真相勸世人三退,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再到後來的放鞭炮、訴江又有多少人能理解並且不折不扣的去做了?

時至今日,所謂的考驗已經變的不同於之前了,包括卸載微信、QQ等軟件,明慧網出的通知是《所有大法弟子須知》,然而有的人就是視而不見,連字面意思都裝作看不懂,更不要說照著做。再到持續至今的大陸清零騷擾,各種簽字、代簽、躲避等等表現也讓人真的心裏很難過。其實寫到這裏,想說一句心裏的話,打不打疫苗,都不應該是大法弟子來交流的問題了,真正的修煉者不會認為這是個問題,怎麼樣利用世間出現的種種形勢,講真相救人才是不變的主題。

修煉人打不打疫苗,討論來討論去,說到底,如果始終圍繞著「我」如何來思考問題:不打疫苗,常人這邊工作、家庭等等受影響;打了疫苗又覺的始終不太符合真正修煉者的標準,那就怎麼都沒有離開這個「為我為私」。

其實當下最關鍵最緊要的是救人。大疫當前,人心惶惶,人們都在找尋真正的避疫良方,其實有些人去打疫苗也確實是出於對自身安危的擔心,寄希望於疫苗。在我周圍也曾看到排隊打疫苗的情況。這正是一個向世人講真相的好契機,在人正苦苦尋找求生避疫之法時,大法弟子告訴他們避疫良方,世人都在等著盼著,就包括那些以叫人打疫苗的形式出現的人,這不正是堂堂正正講真相,傳遞福音的好機會嗎?

當然我這裏也不承認或者求這種以負面形式包括清零、包括強迫打疫苗等出現的來聽真相的人。大法弟子只歸大法管,疫苗是常人層面的事,管不到大法弟子。我只是說敞開心胸,任何時候不忘大法弟子是為甚麼而存在,把為自己擔憂的「為私」轉向為世人得救而用心的「為他」,瞬間是另一番開闊的景象。

其實要說常人的理解,就自己和身邊同修一路走過來的經歷,常人真正理解和欽佩的還恰恰是那些在當時一些具體事情上沒有順從邪惡、堅定不移遵照大法去做的大法弟子,那才是真正的大法弟子。所以,我認為,重要的不僅是大法弟子自己不打疫苗,更重要的是通過各種方式救人傳福音,向世人傳遞避疫良方。

個人現階段對此問題的一點看法,若有偏頗,還望同修慈悲指正。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各地講法十一》〈大法弟子必須學法〉

【編註﹕本文代表作者當前修煉狀態中的個人認識,謹與同修切磋,「比學比修」。】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