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師父新經文有感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一年十二月一日】讀了師父新經文《醒醒》後,心情既複雜又沉重,想把自己的淺顯認識與同修交流,由於個人層次所限,有悟的不對的地方,請同修們指正。

師父說:「大部份大法弟子將隨師法正人間。」[1]雖然短短一句話卻給我很大震動。我們從師父各地講法中都知道師父正法是分兩步走的,第一步是正法時期,第二步是法正人間時期,正法時期的大法弟子在正法結束後無論修的怎樣都會結束修煉,只留少部份大法弟子隨師父進入法正人間。

個人理解,現在一方面因為我們沒有救下應救的人數,沒有達到修煉圓滿的目標,更沒有完全兌現好當初自己立下的誓約,使的師父一拖再拖,以至於需要本該第一批結束的大法弟子繼續留下來做法正人間的事;另一方面通過師父的新經文看到有些同修不單單沒有做好自己該做的事,還有很多人心執著,如果現在結束,不單單會失去很多該救的眾生,甚至很多本該圓滿的大法弟子也無法圓滿,無法兌現自己的誓約。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理解,師父肯定還有很多其它的安排是我們永遠也無法理解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我們有些同修沒有珍惜大法,沒有完成好自己的使命,由於自己的不精進也沒能救下該救下的眾生。

師父從一九九二年傳法至今,已近三十年了,一個人能有幾個三十年?全世界有七十億人,又有多少人真的得到了這萬古不遇的大法?又有多少人與大法擦肩而過?又有多少人因為種種原因已得大法卻不能珍惜?

我們真的把大法當成「造化宇宙的根本」[2]了嗎?真的把大法擺在該有的位置了嗎?我們都從大法中獲益良多,無數奇蹟印證了大法的神奇!隨著修煉的不斷深入我們都知道大法是真實不虛的,是實實在在的,更是真正的真理。可我們真的恪守真理了嗎?當名利情衝擊我們時,我們真的第一時間把自己視為一個修煉人去看問題了嗎?還是事後諸葛亮,甚至連事後都意識不到自己已經陷入常人了;有的還在這十惡毒世中津津有味的過著自己的幸福生活,忘記了自己修煉人的使命。

其實想想,救人難,但也不難。因為師父說過:「講真相,救眾生,這就是你要做的,除此之外沒有你要做的,這個世界上沒有你要做的。」[3]救人是師父讓我們做的,自然就有師父保護和正神的加持。自己就有很多親身感受,只要自己真的有那個願望,師父就會幫著我們去做。其實很多事師父已經安排好了,就等著我們去做了,可我們就是因為各種執著,不去做我們該做的事。

有很多同修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做好救人的事,其實救人有很多的形式,每天都去外面講真相固然好,如果沒有這個機會或條件的同修還可以做很多事。比如上班的同修可能沒有那麼長自由的時間,如果是乘坐公共交通的,可以利用上下班的途中發一些真相資料,不用多,哪怕每次只發一兩個都可以。比如年輕的同修無法像老年同修那樣有那麼多時間去外面講真相,也可以利用網絡做很多真相項目,比如發郵件等等,這些天地行的同修都為我們做好了技術支持,只要按照去做,完全不存在安全問題。

再比如,一些會寫些東西的同修可以寫一些揭露當地迫害的文章,哪怕寫一些自己對修煉的理解和認識也許都能幫助一些同修走出迷惑。哪怕這些都做不了,發正念的時候多發一會兒,加持正在救人的同修,都是對整體的圓容。哪怕這些都做不了,我們平時多收集一些電話號碼發給明慧網,也許海外同修的一個電話就能又多救下一個世人,他(她)的背後也代表了一方世界,也有無數的眾生。

就算這些都做不了,師父還告訴我們:「就是在人世匆匆的一走一過中來不及說話你都要把慈悲留給對方,不要失去該度的,更不要失去有緣的。」[4]展現出我們大法弟子該有的風貌,也許對世人來講都會給他的心裏種下大法的善緣!

雖然我是二零一二年正式走入大法修煉的弟子,但在修煉中大法給我展現了很多很多,我看到過很多同修和世人的很多世真的都是為了這最後的一世,有的同修修了很多世,吃了很多苦就是為了這最後一世能得大法,有的世人在前世吃了很多苦才能換來今生與大法弟子的一面之緣。這還不算我們當時下走拋下神位,立下誓約才換來今天與大法的聖緣。那些從一九九九年經歷風風雨雨的老同修我真的既羨慕又敬重,因為在我看來真的不是普通人能走過來的,他們走過的過往已經超越常人了,如果在最後因自身的鬆懈或長期不放的哪個執著而前功盡棄真的太得不償失了。

最後,讓我們抓緊師父給我們留下的最後的時間修好自己,多救人。從多放下一顆人心開始,從多去掉一個執著開始,從給項目中的同修多一點理解和寬容開始,從給世人多一個善意的微笑開始,在修煉上救人上再邁出一小步,都是在這最後的十惡毒世中對大法的見證與展現!

由於個人層次有限,不妥之處敬請同修慈悲指正!

註﹕
[1] 李洪志師父經文:《醒醒》
[2] 李洪志師父著作:《精進要旨》〈論語〉
[3] 李洪志師父經文:《二零一五年紐約法會講法》
[4] 李洪志師父著作:《各地講法四》〈二零零三年亞特蘭大法會講法〉

【編註﹕本文代表作者當前修煉狀態中的個人認識,謹與同修切磋,「比學比修」。】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