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師父時時處處都在身邊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零年六月十八日】

尊敬的師父好!
各位同修好!

我走入修煉已經有二十二年多了,二十二年的時間,慈悲偉大的師父把我從一個體弱多病的人,變成了一個身體健康的人!把我從一個自私的人變成了一個學會懂得為他人考慮和遇到問題向內找的人!二十二年裏,我無數次的體會到了大法的超常,無數次的體會到了師父時時處處都在身邊保護著我,也無數次的體會到了師父的偉大和慈悲!今天僅在兩個問題上交流我的修煉體會。

在媒體工作中的體會

二零一九年九月我開始加入希望之聲生活中心美食版的工作。我對美食知之甚少,充其量也不過就是個美食愛好者,但對版面怎麼做根本心裏沒底,所以剛剛開始的時候感到壓力很大,尤其看到我發表的食譜,點擊量才幾十,心裏更是迷茫。因為花了那麼大的精力和時間做的事情,看的人很少。況且,美食也不能直接救人,感覺還不如做一些其它的講真相項目可以直接救人,因此一度有了想退出的想法。並且這種想法每天都在腦子裏不停的往出返,但自己知道不對,哪有大法弟子碰到困難的時候去逃避的呢?我們的幾大媒體,都是從開始那麼困難的情況下,那麼多的大法弟子克服了無法想像的困難,依然在堅守著,才有了今天這樣的成績。很多大法弟子所做的事情,都是前人沒有做過的,需要走出自己的路來。再說哪有一個神會說:這樣的事情我做不了,那還是神了嗎?神不是無所不能的嗎?

但究竟甚麼樣的菜譜人們感興趣,我開始去國內一些點擊量很高的烹飪網站,看他們都出了甚麼,雖然找到了一些,修改後也發表了,但還是反響平平。僅僅是幾個菜譜點擊率低也就罷了,更讓我頭疼的是廚房烹飪小竅門這個子欄目每期都寫甚麼?通常都到了該出節目的時候了,可我連寫甚麼都不知道呢。

一次我正在整理一個菜譜,廚師在演示如何做菜的過程中,還講了一些烹飪的技巧。根據這個點,我馬上寫了一篇,結果反響還不錯,點擊量一下就上到了一千多,一千的點擊量對一個媒體來說太少了,但對我來說,我覺的師父是在鼓勵我。再後來,每次在我整理菜譜的過程中,每個廚師都會介紹一些烹飪中的技巧和竅門,這使得我原來最擔心不知道該寫甚麼的這個子欄目,一下子變的容易了很多。並且,這種題材還源源不斷,我真真切切的感到這是師父在幫我!

美食板塊並不能夠直接起到救人的作用,儘管我在一些菜譜中也加入了一些飲食文化的背景,希望通過小小的菜譜來引導人類走回到傳統文化的路上去。但困擾我的下一個問題是如何逐漸的打開局面,讓更多的人通過看我的美食節目,來訪問我們的網站,了解真相並得救。那要是用數字來顯示的話就是點擊量。但甚麼樣的菜譜更吸引人我心裏還是沒底,也不知道。

文章的點擊量是否高牽扯的因素很多,比如文章的題目,內容,實用性等等。剛開始為了使題目更吸引人我經常是花很多時間,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一個吸引人的題目來,有時一個題目要想半天的時間,或者發表後又反覆的修改。直到現在才剛剛開始摸索到一點點的規律。

我後來又學會了在臉書上加入一些美食小組,這使得我有機會去這些地方去推廣我的菜譜,現在已經慢慢的開始積累了一點人氣。每天清晨,當我打開我的臉書的時候,都能看到幾十人在我的菜譜下面點讚或分享,也有人留言,我知道這些都是師父在幫我和鼓勵我,把有緣人帶到我們的網站上來。隨著逐漸的推廣,菜譜的人氣開始上升,我於是給自己設定了下一個目標,那就是如何使我的每篇菜譜都達到超過五百的點擊量。

就在我決定為我的這個目標努力的時候,我用來做推廣的兩個臉書賬號突然被封了。雖然以前也被封過兩次,但沒過幾天又給解封了。但這次一封就是將近一個月的時間。並且連我的另外一個臉書賬號索性就給取消了。這等於是捆住了我的手腳,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很生氣。因為這會大大的影響到我的點擊量的。我該怎麼辦?

我一邊再次從新建立新的賬號,但也不得不停下來向內找,為甚麼會出現這樣的事情?

我首先看到我被這件事情帶動的很厲害。我的兩個臉書賬號被封後,那幾天,我的情緒非常低落,這種低落的情緒導致我的身體感覺很累,甚麼都不想做。這件事發生後,我意識到我首先沒有做到師父說的不動心。另外,我也意識到我太依賴常人的手段了,沒有想到自己是大法弟子,是有神通的。我還看到了我的很強的歡喜心,點擊量高就高興,點擊量低就不開心。我的情緒每天都隨著點擊量被帶動的七上八下的。最重要的一點是通過臉書被封師父讓我看到了我的私,我高興是因為點擊量高而高興,而不是想著有多少眾生通過訪問我們的網站而得救高興。這是一顆隱藏很深的私心。意識到以後再有因為點擊量高而高興的時候,我就開始去糾正這個想法。以前我在臉書上去尋找一些美食組去加入的時候,我都是選擇人數多的,因為這會幫助提高我的點擊量。而現在人數少的即使只有幾百人我也申請加入,因為那幾百人對應的是無量的眾生。

通過這件事,我還意識到以前我出菜譜的時候,都是選擇我喜歡甚麼,我認為哪個好我就出哪個,而不是讀者想要甚麼,他們想吃甚麼。當我徹底的轉變了我的這個觀念,總是想著讀者需要甚麼的時候,我的點擊量也開始有了突破。

一天我與丈夫散步的時候,我說我怎麼樣才能使我的點擊量上去呢?他說:「你的心性提高了,你的點擊量就上去了。」我知道這是師父在利用他的嘴在點化我呢。

雖然美食板塊的點擊量開始有了好轉,並且在選擇食譜上我也開始積累了一點點經驗。但我知道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需要繼續提高我的心性,才能使我的板塊有更加令人滿意的效果。

當前中共病毒的出現,使得媒體救人就顯得更加的迫切。如何通過我的美食板塊將更多的人帶到我們的媒體來看真相是我努力的目標。這就需要我在修煉上也要有一個很大的突破。能夠更多的站在常人的角度去思考他們所關心的問題,只有這樣救人的路才能越走越寬。

過親情關

二零一八年三月,我八十四歲的父親突然被診斷出患有晚期癌症,醫生下了死亡通知,只能活三至六個月。我聽了以後有點接受不了,平時父親的身體一直都不錯,再加上有母親的細心照料,我一直覺的我會有機會在正法結束之後見到父母,當然,現在意識到這也是人心。

我家中只有一個弟弟,由於弟弟被過份的溺愛,他沒有處理問題的經驗。在父親生病前,家裏的一切大小事情都是父親親自處理,儘管他已經八十四歲高齡。母親也由於年事已高,不知如何應對。那時家裏都亂套了。

那時母親和弟弟每天都給我打電話,問我是否可以回國,父親也希望著我回去替他買一塊墓地,並在他死後為他安葬。父親一生堅強,做人耿直,從不彎腰,就是在文革那樣艱難的時期,自己的孩子都無人照料的情況下,也沒有向邪黨低過頭。就在我因修煉被非法關押期間,一次父親去勞教所看我,我告訴了他聯合國派人來勞教所看我的事情,但我並沒有告訴他們太多勞教所是如何迫害學員的事情。父親聽後說:「你為甚麼不說呢?就是打死都值了,一定要給他們曝光,讓全世界都知道!」父親是一個常人,卻能說出這樣的話,然而此時他卻在乞求我,我真正體會到了甚麼叫心碎。

我是一個情很重的人,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感到了巨大的壓力。這種巨大的壓力導致我的後背劇痛。由於放不下親情,我開始思考從哪個渠道回國和回國後可能面臨的各種情況。我周圍的常人朋友也替我出主意,總之能想到的辦法都想到了。但我最擔心的還是如果回國被抓,會對我當時參與的一個很重要的媒體項目的工作產生影響。

我在二零零五年的時候由於中共迫害被非法勞教兩年,出國後我一直在西方社會的主流媒體和電視上大量的揭露中共對於法輪功學員的迫害,並因此而受到中國使館和國內公安的關注,我的電腦也由於在西方媒體揭露迫害被攻擊過好幾次,同時受到電話恐嚇。我知道我在他們的黑名單上。

一方面是做子女的責任和孝道,另一方面是大法的重要項目,我那時感到這個關很難過。那段時間,由於我的這種巨大的擔憂,我經常是在夜間突然驚醒,然後就再也睡不著了。但我明白這是我還沒有去掉的執著,我必須得放。但此時人的力量是根本頂不住的。醒了之後,我就開始一遍一遍的背師父的法:「你干涉不了別人的生活,左右不了別人的命運,包括妻子兒女、父母兄弟他們的命運,那是你說了算的嗎?」[1]「修煉就得在這魔難中修煉,看你七情六慾能不能割捨,能不能看淡。你就執著於那些東西,你就修不出來。」[1]「這個情要是不斷,你就修煉不了。人要跳出這個情,誰也動不了你,常人的心就帶動不了你,取而代之的是慈悲,是更高尚的東西。」[1]

我那段時間只要心裏感到難受,我就背師父的這段法。就在我處於最艱難的時候,神韻在英國的另外一個城市上演最後一場,我就到那裏看神韻。但此次看神韻,讓我與以往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從第一個節目開始我就不停的流淚,當馬車從天上下來的時候,我突然有了一種神聖和使命感,我意識到我的生命已經不屬於某個人或某個家庭了,我的生命已經屬於大法,屬於宇宙了。

算起來我看神韻已經有十多年了,但那次看神韻和以往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我深深的體會到了作為一個大法弟子此時的神聖使命!就在演員謝幕並說再見的時候,我已經很難控制自己了,幾乎要失聲痛哭。散場後,我還在不停的哭,我突然意識到我後背的劇痛沒有了,我知道是師父替我承受了。以前遇到磨難的時候總是認為是自己在闖關,其實是師父看到了我有想修好的願望,師父把這種物質給拿掉了,因此才能過了這個關。

也就是在這次看完神韻演出後,我決定不回國,儘管這個決定對於我的父母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但作為正法時期的大法弟子,做任何事情應該首先對法負責,對自己的修煉負責,對宇宙中的無量眾生負責!

以前我總是盼著正法能夠早點結束,希望能夠回國與家人團聚。但自從我做出不回國的決定後,我的這個想法後來就很少再出現了。

中共病毒目前還在肆虐全球,正法一天不結束,這一天對眾生就是希望,這一天也是我修好自己的機會。我所能夠做的就是抓緊實修自己,儘快使自己達到法的標準,這樣才能夠救更多的人。無愧於正法時期大法弟子的稱號!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二零二零年希望之聲修煉心得交流會發言稿)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