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掉求名的心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九年十二月十八日】在常人中,我是從事技術工作的,由於在工作中用大法真、善、忍的標準對待同事和工作,使我的技術水平、工作能力和人際交往,都體現出與眾不同,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好評。在大法弟子整體配合中,我承擔一些技術方面的項目。

由於沒做到全面的實修自己,面對同事的好評、同修的誇獎與依賴,使我的人心不知不覺中滋養出來:求名、愛面子、不願意讓人說、怕被人冤枉等。我時不時的就被這些人心操控卻不自知,有同修幫我指出來,我又被人心阻擋著不願承認與面對。

有一次,同修甲帶我去乙同修家處理一個技術問題,這是我第一次見到乙同修。幹完活回來,甲同修對我說了一件事──乙同修在另一房間問甲同修,你帶來的這個同修狀態如何?甲同修回答說:不太清楚。乙同修大為不解:你們配合不是挺長時間了嗎?怎麼還不清楚?甲同修說,他也不怎麼說話呀,不容易了解呀!

給我講完這件事,甲同修就去忙別的了,可我卻長時間陷入沉思。怎麼甲同修說不了解我呢?我們配合的時間不算短了!轉念又想,確實,我在甲同修面前是不怎麼說話的。忽然我發現了一個自己很大的問題:我是有意在甲同修面前少說話的,因為這個同修實修的狀態比較明顯,向內找自己的人心、執著很快、很準,幫同修指出問題也基本是第一時間就說出來。我如果在她面前多說話,少不了被指出人心與不足,會衝擊到我的求名的心、面子心、不讓人說的心等等,所以慢慢的就養成了習慣,在甲同修面前不怎麼說自己的想法,儘量少說話。

當我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一下子就急了!這些人心把我擋著,我錯失了多少發現人心與執著以及去掉這些不好東西的機會呀!再這樣被人心控制下去,就是常人做大法的事了呀,修煉的因素沒有啊!

還有一次,甲同修給我講了一件事。她有一次到學法小組,交流中把自己在這幾天當中遇到考驗心性的事,一股腦對其他同修講了出來。同修們你一言、我一語,有的急躁,有的帶著怨氣,還有瞧不起看不上的心態,一下子對著甲同修發出來了。甲同修不斷調整著自己的心態,從大家的話語中,挑選出對自己的人心執著有針對性的內容,挑選出同修正的悟法,還有同修提到的師父相關講法等。同修們差不多說完了,她也對自己身上的問題,也看得更清晰了,對於師父相關講法也有了更深的印象與理解。而在此過程中,甲同修基本沒有被大家表面表現出的人心所帶動。

聽過甲同修說完這件事,我被深深的觸動了!比學比修,我和同修的狀態差的太多了!覺的師父把這麼好的同修安排給我認識,一起配合,我卻把人心藏起來,對不起師父啊!

更讓我沒想到的,還是這件事,又再次使我震撼。大約一年之後,我問甲同修,你那次給我講的在學法小組的事,大約是甚麼時候的事呢?同修想了想,回答我說:「我記不準是零二年,還是零三年了。」

二零零三年!同修在十幾年前就在那樣的狀態中實修了!我深深的體悟到,同修一定是在學法中,明白了真修、實修的法理,才能達到那樣的狀態,我真的是荒廢了太多太多,我不能再保護這些人心了!

從那天起,再與同修們配合的時候,我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放下這些人心,儘量敞開心扉的與同修交流,從中收穫了很多,謝謝師尊!

有了這些體會,我開始從新審視自己的修煉。在一次學法中,學到師父的經文《何為忍》,師父明示:「根本就不產生氣恨,不覺委屈才是修煉者之忍。」[1]我問自己,怎樣才能達到師父講的狀態呢?我是在甚麼情況下會表現出氣恨、委屈、含淚而忍的狀態呢?

我想起來了:在我求名求不到的時候,就是既氣恨,又覺的委屈,而又不好發作;覺的會有損名聲的時候,都快急哭了!看來我這個求名的心不去,這個「忍」還真難修呀。我悟到,我所求的這個名聲其實是常人中的東西。

師父講過:「你們是走向佛、道、神的未來覺者,是不求世間得失的,那應該甚麼都放的下。」[2]

師父還告訴我們:「其實,這宇宙中關注你們的眼睛啊,多到了你都想不到有多少,那個粒子裏都擠滿了眼睛,最小粒子都擠滿了眼睛。宇宙的一切生命都在關注著大法弟子做的一切。神都在看。你的每思每念、你做的一切都在記錄下來,比那錄像還真切、立體的把一切都錄像下來了(師父笑)。所以啊,給神看,不給人看。」[3]

我想,當我求名的時候,就算是求來了,在眾神的眼中、在師父看來,我這個求常人中得失的心,是多麼醜陋啊!修了大法,還去抓常人中的虛名,我到底是不是真修啊?想到這裏,我就覺的自己求名的心,一下子被去掉了一大半,真是佛法無邊啊!

悟到後我發現,沒有這些心的時候,也就不會含淚而忍了。從前因為求名而在我身上表現出來的氣恨、委屈、含淚而忍的狀態,越來越少了。我終於在這一方面,體會到了一點修煉人之忍的感覺。只要一想到滿天看著自己的眼睛,這個求人中虛名的心就會瞬間消失,也沒啥需要含淚而忍的了。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精進要旨》〈何為忍〉
[2] 李洪志師父著作:《精進要旨二》〈去掉最後的執著〉
[3] 李洪志師父經文:《二零一八年華盛頓DC講法》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