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文章的點滴體會

——智慧是從法中來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六年九月二十九日】我自己從二零零二年五月開始學著寫文章,到現在已經過去十五年了,在這其中自己也有一些關於寫文章的經驗和教訓,在此寫出來與同修們交流、分享。

克服畏難情緒

在一九九六年的時候,我正值高一時開始修煉大法,我喜歡寫日記,記下自己的修煉感悟。尤其自從一九九九年七月,江氏與中共迫害法輪功後,我就開始把一些思索,在日記上記錄下來。當時的記錄都是一些零零碎碎的東西。

記得二零零零年的時候,我在一家服裝作坊學徒,面對世人的不理解,當時也很忙,我沒有太多時間一一對那裏的人講真相,於是我把平時所記錄下的日記拿出來給他們看,他們十分的好奇,有的看了好幾遍。有不明白的地方還和我一起探討,我就藉機會給他們講真相。後來當地第一次發真相資料,我也正巧活計很忙,於是我帶上幾份,在服裝作坊裏給幾個一同幹活的女孩講了真相。這些人後來對我真的很好,包括這家的服裝師傅。當時就感受到發自肺腑寫出來的文字,對於世人的震撼的力量。

後來隨著師父在明慧網上不斷的發表新經文,同修們逐漸的把明慧網作為全球大法弟子交流的平台,在這個時候,我一方面想參與其中,但又怕寫不好,網上不給發表。後來看同修的各方面的文章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就希望自己也能盡一份力,不管是哪一類的文章,自己也應該嘗試一下。

當有這個想法之後,另外一種觀念就上來了:我自己,論學歷只有高中水平,在學校雖然作文挺好,但能不能寫的達到能夠發表的標準還很難說。更何況「舞文弄墨」是那些文人的事,我雖然有點文化,但算不上文人,走寫作證實法的路,似乎對我不太適合。後來一想,退一萬步說,我寫的東西真的不適合,但畢竟我曾經嘗試過寫作。我在寫作中可以多學、多看。如果自己都沒嘗試過把自己的各類心得與別人分享,只是一味的汲取別人的各類心得,那不但是自私的行為,而且是對自己和網站的不負責任。我們的網站是為大家提供交流的平台,大家都不去提供稿件,只是一味的索取,那這個平台也不會真正的起到凝聚全世界大法弟子的作用。當想到這裏的時候,自己就橫下一條心,一定突破觀念走出寫文章證實法的路。

決心是有了,可是當真正落筆的時候,我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本來一個命題想的很好,卻在落筆的時候,不知如何表達。經常是寫了上句,下一句不知如何寫了。當時我就想,當初在上學的時候寫作文,也沒有遇到這種情況呀。我自己在被迫害中寫日記的時候,也是「文如泉湧」,為甚麼當真的要寫文章,想發表的時候卻出現如此情況?而且我當時在寫作的過程中出現頭痛、身體疼痛等等難受的狀態。奇怪的是,當把筆放到一邊,想休息一下的時候,甚麼不好的狀態都沒有了。我當時就意識到這是邪惡利用我沒有寫過正式發表的文章,也不怎麼會寫的生疏,讓我「知難而退」。我就在想:文章我要不寫的話,誰高興?誰最不希望我寫文章?是邪惡,一定是邪惡。等到我堅定的一連寫出十幾篇之後(當然這是說底稿,網上並沒有全部發表),這種干擾就小得很多了。後來在證實法和個人生活中我也遇到各種困難,但無論怎麼難,寫文章證實法我堅持下來,一直到今天。

寫出我的親身經歷就是想說,寫文章其實並不難,千萬不要把其看的是多麼難的事情。我曾經遇見幾位國內頂尖(文科)名牌大學畢業的同修,和他們聊起寫文章的事情,他們也同樣覺的寫證實法的文章費力,不知怎麼好寫。這就是在修煉上要突破的地方。誠然,不是說每個人都得用文字的方式證實法,我是說,我們如果有素材,想在這方面走出一條路的話,那咱就試試突破那些干擾。

另外所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文章發表與否,我們都要找自己的不足,才能在修煉中、在寫作中提高,救人的效果會更好。在做證實法的每件事情中,都是去執著的過程,絕不能從中增長執著。如果有意無意地摻雜了證實自己和顯示等等人心,長此以往,就會害人害己。

寫作中的教訓

記得有一次我去同修家做客,在那裏我想寫一篇文章,結果同修與別人交流,我當時怕靈感消失,就堅持寫,結果文章是寫出來了,網上也發表了,但事後覺的很不理想,沒有把我自己應該表達的表達出來。這就是一個教訓。

後來我發現,寫文章的時候不能著急,心要純淨,真正的靜下來慢慢的寫,才能把自己想要表達的寫出來。而且在寫完之後,我的經驗就是不要急於發表,要放一兩日,看看有無補充的。因為在專心寫作過程中,有些方面的內容一時間不一定表達那麼完善,過一兩日之後,再琢磨一下有無補充的,這樣一來往往會有一些新的內容及時地填補上。

結語

其實要想寫好文章,離不開對於自己修煉狀態的要求,我們的一切智慧都是從法中得來的。所以我們無論做哪一類別的證實法的項目,都要本著「證實法」的基點去做。

寫這篇文章的想法就是總結一下自己在寫作過程中的一點不成熟的經驗,與大家交流一下。希望我們從事寫作的同修都能用好手中的神筆,把講真相的事情做得更好。

疏漏和偏頗不當之處,請大家多多指正。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