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淺說「忠」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六年三月三十日】在勸三退的過程中,接觸到有些黨員,當提到退出共產邪黨時,他們以一個人應該忠誠為由,拒絕退出,但恰恰這部份人是本質不那麼壞的,打開心結就容易被救度的那部份人。

他們的執著在於不明白何為「忠」,以為對某一個人某一個集團某一個執政者(黨)忠誠就叫做「忠」了,或者以為拿了對方的俸祿就應該為對方「盡忠」。當然,從常人的層面來講,很多人是認同這一理的,但這卻不是真理。人是有道德選擇的自主權的,這是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

「忠」離不開「心」,即內心的尺度和選擇。效忠的對像應該是根據每個人內心的價值尺度來進行甄別和選擇的。如果不加甄別稀裏糊塗地選擇,那就是愚忠愚孝,歷史上不乏此類。如大名鼎鼎的聞仲聞太師,一身威武,赤膽忠心,為商紂王的疆土平定做了不菲貢獻,可就是這個聞太師,在姜子牙姬昌等順應天意滅商興周時,誓死效忠商紂王,落得個死於非命,這便是典型的愚忠。黃飛虎等選擇了順應天意人意,歸周伐商,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在歷史上留下美名和佳話。

人的效忠對像是可以選擇的,只要效忠的對像不真不善不義無德,便可以改變初衷,這不違背道德人倫。所謂不忠不孝只是說在效忠對像處於弱勢或者仍然恪守道德的情況下,對其背叛、掠奪,這才有悖人倫。歷史上的秦叔寶、程咬金、徐茂功等先是李密舊臣,後李密設計殘殺瓦崗寨主後,他們認為李密為人太過,不忍,便有離開之意,一心想求良主而事。後來李密被秦王李世民所殺,了解到李世民經世濟民之心朗朗,三位義士均歸於秦王帳下立下赫赫戰功;太子太師魏徵先是太子李建成帳下的人,玄武門之變後效忠李世民,成為一代諫臣,他們都在歷史上留下美名,無人非議,這便是擇良主而事的「忠」。

相反,單雄信在舊主死後誓不歸唐,照理也算盡忠了,卻為李世民所殺,是因為他事李密後又事王世充,沒有自己的道德評價和選擇,秦王認為其「不忠不義」。

可見,所謂的忠是內心基於道德評價基礎上的真誠的選擇,岳飛精忠報國,忠的不僅是宋朝小朝廷,還是全國老百姓的全身保命的切身利益,更是忠於內心崇高的道德律令,所以才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治軍。秦檜假傳聖旨一遍遍催促正勢如破竹的岳家軍退兵的時候,岳飛正是憂慮邊境百姓性命,一邊在後面護衛百姓往中原遷徙,一邊退兵,被秦檜捏造抗旨罪名殺害的。老百姓頭頂香盆揮淚哭拜的正是岳飛精忠報國的大忠大義,試想岳飛如果只忠於小朝廷的皇帝,一收到聖旨便火速撤兵,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卻陷邊境老百姓於水火,棄邊境大片江山於不顧,這能是忠嗎?三國演義中關羽不為曹操利誘投降,是因為忠於劉備,這份「忠」之中有義,有對「桃園結義」諾言的恪守,有對內心道德價值的選擇,這樣的忠,是自覺的,不是強迫的,是高尚的,不是愚昧的。

不錯,忠孝節義在古時候被認為是美德,有時候是要犧牲生命為代價來成就的。可是有些人為甚麼犧牲了生命卻沒有成就美名呢?就是因為他內心沒有區分出真正的善與惡、好與壞,只是單純從表面角度去維護道義,而沒有顧及內在的含義。這樣的「忠」難免落於迂腐的「衛道士」的窠臼。從字面上看,「忠」是心上一個中字,意味著心中要有不偏不倚的尺度,這個尺度的把握超越人情、超越上級命令,是上天種植在每個人心中的崇高的道德法則,是在明晰善惡的基礎上然後有選擇的。

所有還在「忠於黨」的問題上掙扎的黨員們,請務必認真聽聽法輪大法修煉者的真言,認真思考一下自己的出路。商紂不德,上天滅之。同樣,當今中共害死了八千萬中國人,大搞假惡鬥,迫害修煉真善忍的好人。中共邪惡至極,在今天「天滅中共」那一幕到來之前,請務必在內心、在道義上作出正確的選擇,退出中共。歷史翻開的一頁頁已經告訴了我們很多,擋著不願讓你了解真相和明辨正邪的最終往往是害你的元凶,恰恰是囚禁你的牢籠。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