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廉儉重德故事:季文子貴德榮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五年十二月十五日】古人敬天、敬德,提出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把品格德行的修養看的極其重要。傳統文化教人向善,達到對於道德意識的高度自覺,幫助人們從功名利祿的貪慾中超脫出來,努力完善道德,從而獲得真正的幸福並得到上天的庇佑。

古籍中記載的很多事例說明了貧不足憂,人應憂德之不建,不應憂貨之不足,富而沒有德行,則愈富有而禍害愈大,有德行則可轉禍為福的道理。以下為春秋時期的故事。

季文子貴德榮

季文子任魯宣公、成公的國相,但是他的妻子兒女卻沒有一個人穿綢緞衣裳;他家裏的馬匹,只餵青草不餵粟米。孟獻子的兒子仲孫於是問季文子:「你身為魯國上卿,可是你的家人不穿絲綢衣服,你的馬匹不用粟米飼養。恐怕人家可能會以為你吝嗇,而且也不會給國家帶來光彩!」

季文子回答:「我當然也願意家人穿得好,馬吃得好。然而,我看到老百姓,他們的父兄吃粗食穿破衣的還很多,我因此不敢那樣做。別人的父兄吃得粗穿得差,而我的家人卻過分講究衣著飲食,恐怕這就不是國相該做的事吧!況且我只聽說人們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國家最大的榮譽,沒聽說過炫耀自己的衣著和馬匹來給國家增添光彩的。」

孟獻子聞知,怒而將兒子仲孫禁閉了七天。從這以後,仲孫的家人也只穿粗布衣服,他的馬飼料也只用青草。季文子聽說了這些,說:「有過錯而能改正的人,可以為他人楷模。」任命仲孫做上大夫。季文子一心安社稷,忠貞守節,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在他的倡導下,魯國朝野出現了儉樸的風氣,並為後世所傳頌。

(《國語﹒魯語》)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