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輪大法引我走上返本歸真的大道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四年九月二十五日】

一、苦命的前半生

我的前半生,很苦。少年時,父母親就雙雙亡故。我們姊妹六個也都是體弱多病,其中三個都是四十歲不到,就因病離開了人世。我如果不是有幸得遇法輪大法,也許早不在人世了。

我嫁到婆家以後,生育了一男一女。丈夫在一家公司上班,我在家搞縫紉加工,婆婆和我們一起生活,一家五口日子過的還算不錯。可是,我娘家那邊的幾個姊妹,不是這個生病,就是那個住院,經常到我家借錢。因為他們都是因病借錢,所以沒有能力在短時間內還錢。因為此事,丈夫經常對我黑眼睛瞅白眼睛瞪,故意找我的岔,因為一點小事,就對我大吵大鬧,逼著我去找他們還錢。我說,去逼他們還錢,這不是往絕路上逼他們嗎?丈夫說你不去那我就死。他躺在床上不起來,也不吃飯。我在中間左右為難。大姐和大姐夫相繼病故之後,丟下一個外甥和一個外甥女。不久,外甥也得了重病,也來我家借錢治療,結果也沒有治好,二十多歲就離開了人世。外甥女為了還債,把住的房子也賣掉了。當她把錢給我時,我心如刀割,痛哭了一場。

我在家除了做飯、洗衣、帶孩子,還要加工服裝。為了多掙錢,我起早貪黑的幹。本來就夠苦夠累了,丈夫還經常給我氣受,這樣,我的身體就開始出現疼痛。看過西醫看中醫,B超、CT、心電圖、腦電圖等各種檢查也都做過了,吃過各種各樣的藥,身上還是照樣疼痛。我的脾氣也變的暴躁起來。我認為我的病完全是讓丈夫給氣成這樣的,於是就天天和他吵架。他罵我一句,我就還他十句;他動手打我,我就和他以死相拼。我們倆就像仇人一樣。

我丈夫的姐姐是跑山的,知道我在家哭,要尋短見,來找我和她一起去上山,於是我就去上山跑廟燒香。遠近的名山廟宇跑遍了,我的病情還是不見多大好轉。後來,我的病情更加嚴重,特別是頭和眼睛疼起來,簡直是地縫難鑽。這時,丈夫上班的公司也倒閉了,吃飯都成問題了,更不要說住院治病了,只能靠吃藥止疼。

我對自己的人生徹底絕望了,整天不吃不睡,精神恍恍惚惚,心想:過不了多長時間,我就會離開這個人世,我把遺書都寫好了。寫的是生是他家的人,死不當他家的鬼。有一天,忽然生出了這樣一個念頭:我要學一樣東西,是簡單易學的,我要每天學下去。一連幾天,我腦子裏都有這個念頭,而且越來越強。我就去找,找了三天,終於找到了大道至簡至易、至高無上的法輪大法。

二、走上返本歸真之路

一九九六年,過罷元宵節的第二天,我就開始出門去找。第三天,我走到一個公園門口,看到公園裏正對大門掛著一個橫幅,上面寫著「法輪大法簡介」,我就想進去看看。剛走到橫幅前面,就走過來一個人對我說:「法輪大法是一門佛家的性命雙修功法,教人按照宇宙特性『真、善、忍』做好人,有神奇的祛病健身效果。一開始修煉,老師就要給學員淨化身體。」一聽說能淨化身體,我就想學,當時我就請了幾本大法書籍。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榮幸的一天,也是我終生難忘的一天。這一天是我人生的轉折點,從此我走上了返本歸真之路。

第二天,我就起早到公園裏煉功了。煉了兩、三天之後,一天,身上到處都像是小電風扇一樣,「呼呼」轉個不停,身體也在抖動。當時不知道這是師父給我下的法輪,在給我淨化身體,還以為是自己業力太大,不配修煉這麼好的功法,我可能很快就不行了,於是也就不再去煉功了。

輔導員見我幾天沒去煉功,就讓我鄰近的一位同修來家問我為甚麼不去煉功了,我就把我身體上出現的反應和我的猜疑向她說了說。這位同修回來對我說:輔導員建議你把《法輪功》(修訂本)上「業力」那一章連看九遍就好了。我想,那我就試試看吧。我強忍著頭疼、眼疼去看書。真是神了,看了第一遍,就感覺頭輕鬆了一點,以後每看完一遍,頭就輕鬆一點,每看完一遍,頭就輕鬆一點,看完第九遍,頭一點也不疼了,心裏非常高興。心想:這功法真是太神奇了,看看書就能好病!

三、全家受益

師父給我淨化了身體以後,我身上的疼痛就全都消失了,覺得一天比一天有勁。我親身感受到了法輪大法的殊勝和美好,決心堅定不移的修煉下去。我按照大法的要求,事事處處用「真、善、忍」嚴格要求自己,與人為善,做事先考慮別人,遇到矛盾去自己身上找原因,努力做一個好人、更好的人。修煉大法十六年來,我沒有吃過一粒藥,身上有使不完的勁,騎自行車不論走多遠,上樓上多高,一點也不覺得累。

丈夫看到我修煉大法後的身心變化,非常高興,非常支持我修煉。我家做的對外批發服裝生意也越來越好,好幾家加工戶在一個地方對外批發,多數客戶都是來買我們的。我們的兩個孩子都考上了大學。女兒高考時對我說:媽媽,同學們都去孔子廟裏燒香磕頭許願,說這樣能考上好大學。我對女兒說:咱哪裏也不用去,你就想我媽媽是修煉法輪大法的,一人煉功全家受益。考罷試,女兒覺得考的比較滿意。結果最後被北京大學錄取了,女兒說這是我做夢也沒有想到的。現在她已經畢業,在一家大型國有企業做中層領導工作,經常出國考察,身上從來沒有離過「真相護身符」。兒子也有一份比較滿意的工作。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