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漫談:何處不可行教化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四年五月二十四日】(接上文》)

四、何處不可行教化

虞舜時,歷山的農夫侵佔別人田地的邊界,舜到歷山腳下去耕種,過了一年,此類事情就再也沒有發生。黃河邊上的漁夫互相爭奪水中的高地,舜到那裏去打漁,過了一年,那裏的漁夫都知道了尊讓年長的人。東夷一帶製陶器的人往往製造出一些粗劣的製品,舜到那裏去製陶,過了一年,那裏所製作的陶器都很堅實、講求質量了。

孔子讚歎道:「耕田、打漁、製陶,都是舜所管的事,但是,舜到那裏去做同樣的事,是用來救助這些事情的。舜是誠信仁德之人,於是親自前往耕種而自願生活在艱苦的地方,因而百姓都願意跟從。所以說,這就是聖人道德的教化呀!」

西周時,虞、芮兩國國君為了田野的界限發生了爭執,他們一起到周文王那裏去評理。兩國君來到周國,看到的是「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入其邑,男女異路,斑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一派君子之風。兩相對比,內心羞愧,兩國君互相說道:「像我等小人,有何面目上君子之堂,讓人家給評理呢?」還沒有見到文王本人,他們就都主動把所爭之地讓給對方,結果雙方都推讓不受,這塊土地便被閒置起來,後人稱之為「閒田」或「閒原」。鄰近的諸侯聞知此事,都以文王為典範,並紛紛前來歸附。

孔子讚歎道:「文王之道非常偉大,沒有任何有意的舉動而使人發生了變化,沒有有意做任何事情就接近了成功,這是因為文王能夠一絲不苟、嚴於律己、恭敬待人,然而,虞國和芮國便因此而得到了平定。所以《書》曰『惟文王之敬忌』,是說惟有文王能夠謹慎真誠地修養節制自己,這就是聖人德行的感化呀!」

(待續)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