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教子庭訓格言》數則(上)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四年四月二十三日】清代康熙皇帝是歷史上一代明君,勵精圖治,為著名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礎,他非常重視家教,平時在宮中經常給子女們以教誨。《康熙教子庭訓格言》乃雍正即位後對其父的家訓加以追述彙編而成,共二百四十六條,生動而具體,比較周詳地表達了康熙為人處世、齊家治國的人生經驗與體會,給後人留下了很多有益的教誨和啟迪。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內容豐富,包括理想、道德、讀書、治國和生活等諸多方面,引用諸子先賢的言論貫穿始終,表達出以仁愛思想為立世之本。康熙教誨子女們:在品德上,要嚴於律己,以誠敬待人接物,仁愛之心應無處不在。在理想上,強調立志於道的重要性,「蓋志為進德之基,昔聖昔賢莫不發軔乎此。志之所趨,無遠弗屆;志之所向,無堅不入。」在治國上,要求以身作則,凡有益於人民的事,「我知之確,即當行之。」在讀書治學上,要求讀書以明理,並要躬身力行。在生活上崇尚以儉樸為榮等等。以下摘錄其中數則:

一訓曰:吾人凡事惟當以誠,而無務虛名。朕自幼登極,凡祀壇廟神佛,必以誠敬存心。即理事務,對諸大臣,總以實心相待,不務虛名。故朕所行事,一出於真誠,無纖毫虛飾。

「語譯」: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誠心去做,而不要去追求甚麼虛名。我從幼年即位以來,凡是祭祀天地、宗廟、神佛,都必定心存誠敬。即便處理朝中大小事務,對待各位大臣,也總以誠心相待,不求虛名。所以我為人處事,完全出於一片真誠,絕沒有一絲虛偽和誇飾的成份。

二訓曰:仁者以萬物為一體,惻隱之心,觸處發現。故極其量,則民胞物與,無所不周。而語其心,則慈祥愷悌,隨感而應。凡有利於人者,則為之;凡有不利於人者,則去之。事無大小,心自無窮,盡我心力,隨分各得也。

「語譯」:「仁者」把萬物看作一體,惻隱同情之心,隨處可流露出來。所以考察他的器量,他視民為同胞,物為同類,一切為上天所賜,他的仁愛之心遍及天下萬物。說到他的內心,他的內心慈祥和善,這種慈祥和善,永葆常在。凡是有利於他人的事情,就去做;凡是不利於他人的事情,就放棄它。不論事情的大小,仁愛之心都是無窮無盡的,只管盡施仁愛之心力,萬物都會得到他的仁德之輝。

三訓曰:仁者無不愛。凡愛人愛物,皆愛也。故其所感甚深,所及甚廣。在上則人咸戴焉,在下則人咸親焉。己逸而必念人之勞,己安則必思人之苦。萬物一體,恫瘝切身,斯為德之盛,仁之至。

「語譯」:仁人君子沒有他不關心愛護的。凡是愛人、愛物,都是從內心發出的愛。因此他的感受非常深,他所關愛的對像也非常廣。所以當他身居高位的時候,人們都愛戴他;在下,則人們都親近他。當他自己安閒的時候,一定會想到其他人的勞苦;當他自己安適時,也一定會慮及他人的艱辛。他對天下萬物都一視同仁,一切的勞苦與艱辛,他都感同身受,這就是道德的極高修養,仁愛的極致了。

四訓曰:凡人孰能無過?但人有過,多不自任為過。朕則不然。於閒言中偶有遺忘而誤怪他人者,必自任其過,而曰:「此朕之誤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為所感動而自覺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過者,大人居多也。

「語譯」:作為一個人誰能沒有過失呢?只是人們有了過失,大多不願主動正視過失承擔責任。我就不是這樣的。平常和人閒談偶有因為遺忘而錯怪他人,察覺之後,我一定會主動承認錯誤,並說:「這是我的過錯啊!」正因為這樣,有時候竟至於使別人被我的行動大為感動並且覺得不安起來。大凡能夠主動正視過失承擔責任的人,大多是德行高尚的人。

五訓曰:子曰:「志於道。」夫志者,心之用也。性無不善,故心無不正。而其用則有正不正之分,此不可不察也。夫子以天縱之聖,猶必十五而志於學。蓋志為進德之基,昔聖昔賢莫不發軔乎此。志之所趨,無遠弗屆;志之所向,無堅不入。志於道,則義理為之主,而物慾不能移,由是而據於德,而依於仁,而遊於藝,自不失其先後之序、輕重之倫,本末兼該,內外交養,涵泳從容,不自知其入於聖賢之域矣。

「語譯」:孔子說:「立志於修道。」所謂「志」,即指志向。人性沒有不善的,所以心也沒有不正的。但人心的功用則有正和不正之分,這一點我們不能不清楚。孔子有著上天所賦予的聖明,尚且在十五歲時就立志於學。這大概因為「志」是提升道德修養的起點之故吧,昔日的聖賢修道無不是從「志」開始的。無論多遠,沒有「志」達不到的;無論多堅,沒有「志」攻不破的。立志於修道,首先必須以義理作為根本,這樣物慾就改變不了修道者堅定的志向。在此基礎上再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掌握所需技能,自然就不會失掉修道的先後輕重的次序,使道德之本和才藝之末都能得以照應,內在、外在都能得到陶冶,還可以從容不迫地深入領會一切,這樣自然就會不知不覺地進入了聖賢的境界。

六訓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聖人一生只在志學一言。又,實能學而不厭,此聖人之所以為聖也。千古聖賢與我同類人,何為甘於自棄而不學?苟志於學,希賢希聖,孰能御之?是故志學乃作聖之第一義也。

「語譯」:孔子說:「我十五歲時,就立志於學習。」貫穿聖人一生的一句話,就是「立志於學習」。另外,真正能夠做到勤學而持之以恆,這就是聖人之所以能夠成為聖人的原因。自古以來的聖賢和我們都是同一類人,為甚麼要甘心於自暴自棄而不好好學習呢?假如有志於學習,希求達到聖賢境界的願望又有誰能夠阻擋得了呢?因此說,立志於學習是作為聖人的第一要義。

七訓曰:凡天下事不可輕忽,雖至微至易者,皆當以慎重處之。慎重者,敬也。當無事時,敬以自持;而有事時,即敬之以應事;必謹終如始,慎修思永,習而安焉,自無廢事。蓋敬以存心,則心體湛然。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飭家務,此古人所謂敬以直內也。《禮記》篇首以「毋不敬」冠之,聖人一言,至理備焉。

「語譯」:對於天下發生的任何事情,都不能忽視、掉以輕心,即便是最小最簡單的事情,也應當慎重對待。慎重,就是所謂的「敬」。在沒有事的時候,用「敬」來約束自己的操行。在有事的時候,以「敬」心去應對一切。深厚的敬意,貫穿做事的始終,謹慎修持敬意讓敬意永存,不斷修習漸成習慣,自然就沒有做不成的事。這大概是在心中常存敬意,身心就會清明通達之故。把「敬」放在心上,就如同主人在家,自然能夠整理好家務,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敬」可使人心正直的含義啊。《禮記》一開篇就以「毋不敬」開頭,聖人的這一句話,備極至理。

八訓曰:是故君子修德之功,莫大於主敬。內主於敬,則非僻之心無自而動;外主於敬,則惰慢之氣無自而生。念念敬斯念念,正時時敬斯時時,正事事敬斯事事;正君子無在而不敬,故無在而不正。《詩》曰:「明明在下,赫赫在上。」「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其斯之謂與?

「語譯」:因此說君子修養德行所下的功夫,沒有比「敬」更重要的了。一個人內心主敬,那麼錯誤、邪僻的念頭就無處產生;待人接物能以「敬」為主,那麼怠惰驕慢之氣也就無從產生。每時每刻每事都懷有敬意,那麼君子每時每刻每事的念頭就必然純正,這正是君子無處不有敬心的緣故,也是他無處不正的原因。《詩經》說:「無論在下邊的,還是上面的,都是明察秋毫、顯赫盛大的。」「看那周文王,小心翼翼,畢恭畢敬事奉上天,所以才享有上天賜予的諸多福份啊。」不就是講的敬意的問題嗎?

九訓曰:人生於世,無論老少,雖一時一刻不可不存敬畏之心。故孔子曰:「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我等平日凡事能敬畏於長上,則不罪於朋儕,則不召過,且於養身亦大有益。嘗見高年有壽者,平日俱極敬慎,即於飲食,亦不敢過度。平日居處尚且如是,遇事可知其慎重也。

「語譯」:人生在世,無論是年老年少,哪怕是一時一刻,也不可不存敬畏之心。所以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德行高的人,敬畏聖人的教誨。」我們平日裏做甚麼事都能敬重那些德高望重的長者,那就不會得罪朋輩或同類之人,也就不會導致失誤,並且對自身的修養也大有好處。我曾經見過那些年紀高的老壽星,他們平日都十分尊重和謹慎,即使是吃飯,也不敢過分。平日的衣食住行尚且如此,遇事時他們的慎重態度可想而知了。

(待續)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