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德政二三事(上)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四年十月三十一日】中國清朝的康熙皇帝,開創了康熙盛世。《清史稿》對他的評價是「為人君,止於仁。」「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是一位盛德至善的仁君;後世給他上的廟號為「清聖祖」,把他看作一位聖人。

康熙皇帝留下了很多德政、善行,使後人可以以史為鑑。

(一)賑災撫民 修省自身

康熙十八年陰曆七月,京師地震。康熙皇帝下詔從皇家內庫撥發十萬錢,賑濟撫恤百姓。被震的百姓的房屋,由皇帝出資,派官府修好。

康熙皇帝召見朝臣,說:

「朕身不德,施政治理未達到協調,致使滋生地震示警。驚悚稍微平息安寧下來後,就該勤求致災之因由。是因為官府苛取牧民之物來媚上嗎?是大臣結成朋黨、各自都用自己一派的人馬嗎?是領兵時沒有禁止官兵焚燒、搶掠百姓的財物嗎?是收取賦稅有不實?是審問判刑的官員聽取訴訟、有冤枉平民的嗎?是王公大臣未能約束其手下、致使侵害小民的嗎?這樣的事有一件,皆足致災。只有大處合乎天法而小處才能清廉,施政公平而訴訟才能在理,才能仰望符合穹蒼之理,消除暴戾。所以,昭布朕心,與中外大小臣工共勉。」[1]

賑災,是當政者的本份;而在災荒發生時,當政者認識到災害的發生是自己德行不足,修省自身,修正不足,提高自己的品德、修為,從此施行德政,才是難能可貴的。

(二)反省不足 拒絕尊號

康熙二十年陰曆十二月,群臣請為康熙皇帝上尊號。康熙皇帝拒絕了,他下令說:「自從叛軍作亂,朝廷的軍隊疲於徵調,國家受累於轉運、輸送軍糧。加以水旱疊發,災異頻見。此皆朕身不德所致。依賴祖宗社稷之靈,削平叛軍。正應當進用賢良,與民休息。怎能奢侈自滿、要無用的稱號呢!切不可行。」[2]康熙皇帝平定叛亂,本是功績,卻謙虛的認為自己德行不夠。可見,越是謙虛、說自己不德的人,越是有美德啊。

康熙六十年陰曆三月,群臣再次請為康熙皇帝上尊號。康熙皇帝不許,說:「上尊號,乃相沿陋習,不過將字面上下轉換,以欺不學無術之君罷了。本朝家法,惟以愛民為事,不以星相、祥雲、靈芝、甘露為瑞兆,亦無封禪之舉。現今西陲用兵,兵露宿於野外已久,民苦於轉運、輸送軍糧。朕方要修省自身、經營國事,都沒有空暇,何賀之有?」[3]可見,明君只以愛民為要事。

(三)虛心內省 不敢自滿

康熙五十二年陰曆三月,康熙皇帝對王公大臣說:「朕昨日還京,見各處為朕乞福者,不計其數,實覺慚愧汗顏。萬國安,即朕之安;天下福,即朕之福。祝壽延年者,當以此為先。朕老矣,(治國)如履薄冰之念,與日俱增,怎敢自滿呢?」[4]可見,聖人治國,時時警惕自己有甚麼地方做的不夠好,如履薄冰,不敢有絲毫閃失。

(待續)

(來源《清史稿》。文中為譯文)

附:古文原文及出處

[1]「朕躬不德,政治未協,致茲地震示警。悚息靡寧,勤求致災之由。豈牧民之官苛取以行媚歟?大臣或朋黨比周引用私人歟?領兵官焚掠勿禁歟?蠲租給復不以實歟?問刑官聽訟或枉平民歟?王公大臣未能束其下致侵小民歟?有一於此,皆足致災。惟在大法而小廉,政平而訟理,庶幾仰格穹蒼,弭消沴戾。用是昭布朕心,原與中外大小臣工共勉之。」(《清史稿﹒卷006﹒本紀六﹒聖祖本紀一》)

[2]「自逆賊倡亂,莠民響應,師旅疲於徵調,閭閻敝於轉輸。加以水旱頻仍,災異疊見。此皆朕躬不德所致。賴宗社之靈,削平庶孽。方當登進賢良,與民休息,而乃侈然自足,為無謂之潤色,能勿恧乎!其勿行。」(《清史稿﹒卷006﹒本紀六﹒聖祖本紀一》)

[3]「加上尊號,乃相沿陋習,不過將字面上下轉換,以欺不學之君耳。本朝家法,惟以愛民為事,不以景星、慶雲、芝草、甘露為瑞,亦無封禪改元之舉。現今西陲用兵,兵久暴露,民苦轉輸。朕方修省經營之不暇,何賀之有?」(《清史稿﹒卷008﹒本紀八﹒聖祖本紀三》)

[4]「朕昨還京,見各處為朕保釐乞福者,不計其數,實覺愧汗。萬國安,即朕之安,天下福,即朕之福,祝延者當以茲為先。朕老矣,臨深履薄之念,與日俱增,敢滿假乎?」(《清史稿﹒卷008﹒本紀八﹒聖祖本紀三》)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