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賞古詩詞幾首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三年九月十七日】「銀波千頃照神州,此夕人間別是秋」,八月十五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每逢中秋來臨,皓月當空,萬里共皎潔,此時賞月談月便成為人們言談中的話題。

追溯中秋賞月的來歷,據唐代《長安玩月詩序》記載:「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

人們為何於中秋賞月呢?古詩雲:「明月四時有,何事喜中秋?瑤台寶鑑,宜掛玉宇最高頭;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虛一色。萬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風露助清幽。」此時,碧空如洗,月像既圓且亮,如古詩所云:「光輝皎潔,古今但賞中秋月,尋思豈是月華別?都為人間天上氣清澈。」

歷代中秋詠月詩文佳句可謂俯拾皆是,不勝枚舉,月亮這一意象成為人們抒懷言志的載體,詩人或描摹明月形像,或描繪清澈月景,或描述月下感懷。以下列舉幾首與中秋有關的古詩詞。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王建,字仲初,唐代穎川(今河南許昌)人,著名詩人,曾出任陝州司馬,世稱王司馬。他寫了大量的樂府詩。語言經高度錘煉後自然平淡出之,通俗明快,凝練精悍,有獨到之處。著有《王建詩集》等。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懷遠的七絕。詩人運用形像的語言,豐美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人們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鄉懷人的意境,加上一個意味深長、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心懷,表現的非常委婉動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中庭地白樹棲鴉」:指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喧鬧了一日的鴉鵲在月光下樹蔭中棲息入睡了。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澄靜素潔、清美之感。「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凝練,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冷露無聲濕桂花」:指由於夜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散發著氤氳的馨香,又進一步使人聯想到那月亮上的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此句意境就更顯得悠遠、耐人尋思。詩人用「無聲」二字,細緻的表現出了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

然而,夜深而人不寐,究竟是為甚麼呢?明月當空,難道只有詩人獨自在那裏凝神注望嗎?普天之下,有誰不在低回賞月,神馳意遠呢?於是,水到渠成,推己及人,吟出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當然,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可能人有所不同,然而「秋思」必然是一樣真摯的。一個「落」字,表現的蘊藉深沉,不同凡響,它給人以動的形像的感覺,彷彿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同時也與「無聲」相契合,凸顯月夜的靜。詩的感慨之意,隨著一句「冷露無聲濕桂花」,把人很自然的引上了思鄉、思親懷友,將人思念之切的內心世界刻畫的如此真切,表達出此時普天下人們渴望團圓,彼此牽掛、祈福他人平安的願望。

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洛陽(今屬河南)人,著名詩人、文學家。因直言上諫被貶謫邊地,轉遷多州刺史,歷盡坎坷,但始終堅持自己報國安民的理想,堅忍不拔,心憂天下,曾寫著名的《陋室銘》以明志。晚年回到洛陽,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其詩風格剛健爽朗,凝練含蓄,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著有《劉夢得文集》等。

劉禹錫這首詩釋意:上天用今夜的如水月色,清洗整個天宇人世。暑氣已退,九霄清淨,秋色澄明,萬物清麗。滿天繁星隱藏了光彩,讓給月色,金風水露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經常變換的是人間,而明月、天上仙境依然是恆久的!

此詩描寫的是詩人在八月十五欣賞到的中秋月景。首聯描寫十五月圓之夜的天光月色,世界一片澄明透徹,手法形像;頷聯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萬物反襯中秋之月,氣勢豪邁;頸聯「讓」字可謂神來之筆,點出明月的光彩遠非星辰可比,使星辰甘心相讓;尾聯中「玉京」為道家傳說中的神仙世界、仙都等,在這裏代指明月及天上仙境,感歎人間塵世變遷往復不斷,然而天上玉京依然是這般閒適從容,感慨世間的變幻無常與宇宙的無窮和永恆。

這首詩讀來覺滿卷月華,氣象萬千,天上人間,景物隨時而變,感思隨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足可見詩人運思的匠心。體現了詩人對仙境和永恆的嚮往。劉禹錫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也描述了月夜漫遊月宮仙境的暢想之旅,此時詩人精神上已超越塵世,彷彿來到廣漠無垠的天宇,湛湛青天,沉沉碧海,歷歷在目,詩中開頭便寫道「塵中見月心亦閒,況是清秋仙府間」,由人間想到天上,由塵世來到仙境,對比之中寄寓感慨,現實與理想巧妙結合,飄飄然毫無俗塵氣,令人神往。

中秋

(宋)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李樸,字先之,宋代虔州興國(今江西興國縣)人,曾任國子監教授。素有拯世濟民之志,為官敢於直言,不懼權奸。曾因上諫觸怒奸臣蔡京而屢遭貶謫,仍堅持為民請命。他曾寫道:「以天為心,以道為體,以時為用,其可已矣。」此亦蓋敘其平生雲。著有《章貢集》等。

李樸這首詩釋意:浩瀚廣闊的夜空中,月亮像寶鏡般緩緩升起,萬籟俱寂,唯有清風徐徐,空中飄著淡淡的雲朵,雲端裏縹緲的仙樂此時也寂靜無聲。遙望太空,這一輪滿月足以平分秋色,高懸雲層之中一片通明,照亮了千家萬戶,把人間照耀的明亮無比。月圓時狡兔只好空從弦外落去,蝕月的蛤蟆也休想出現在眼前。如果有乘往月亮的靈筏,我想邀約同伴攜手一起去遨遊月宮和太空,但須等到銀河徹底澄清以後。

此詩題為《中秋》,實是歌吟中秋月夜,著重描寫的又是那一輪秋月。詩中首聯即點明主題,用「寶鏡」突出了月之明亮,皓魄以影言,寶鏡以形言,並描寫了月夜的靜謐氣氛;頷聯詩人作了空間的延伸,將人們帶入了廣袤無垠的月夜裏,使人如身臨其境,看那皓月當空,光照萬里的壯美景色;頸聯引用了兩個關於月亮的傳說故事作為素材,極寫秋月明淨圓滿的形像;尾聯運用漢代張騫乘靈槎以涉天河之典故,描繪出詩人想往遨遊月宮和太空,給人留下了無窮的想像空間。詩人把中秋夜空描寫的浩瀚無垠,把中秋明月描寫的明亮如鏡,把月夜氣氛描寫的如詩如畫。然後,馳騁想像,等到銀河徹底澄清以後與同伴一起登上天上仙境,使得清輝漫空的月色又顯現出新的境界……好一幅中秋月圓的水墨意境!

念奴嬌•過洞庭

(宋)張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界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銀河共影,表裏俱澄澈。怡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張孝祥,字安國,宋代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人,二十三歲時即中了狀元,他考中狀元後,立即上書,要求為岳飛平反,觸怒秦檜,被秦檜及其黨羽誣陷下獄。次年秦檜死,宋孝宗時,張孝祥出任撫州、潭州等地方官,後授禮部員外郎。他力主收復失地,恢復中原,雖屢遭權貴排擠和打擊,初衷不改。其詞風格豪邁,著有《於湖詞》等。《念奴嬌•過洞庭》是他因受讒言罷官後自桂林北歸的途中所作。

張孝祥這首詞通過中秋前夕乘月泛舟洞庭,以星月皎潔的夜空和遼闊浩蕩的湖面為背景,創造出了一個光風霽月、坦蕩無涯的藝術意境和精神境界。詞的上片寫景,下筆便奇,「更無一點風色」,給人以一種無比沉靜的感受。接下來以「三萬頃」對「扁舟一葉」,凸顯境界空闊。然後進一步描述月光下,從天空到湖水上下通明,天地一片純淨。沉靜、空闊、澄澈,層次分明。「表裏俱澄澈」,既是物境,又是詞人的心境,是全詞的主旨所在。物境與心境相融的這樣美妙體驗,「妙處」在何?在於全身心融入這完全淨化了的美的世界,在寵辱偕忘、物我渾然不分的境界中,領略了人生的無限妙諦,在於「言不盡意」卻又「意在言中」。詞人胸無點塵,他的筆墨才能這樣乾淨,有「邁往凌雲之氣」和「自在如神之筆」,才能怡然心會此間的妙處和出此瀟洒超塵的詞篇。

詞的下片抒發了詞人「肝膽皆冰雪」的高潔胸懷。詞人回顧自己在嶺南當職期間,始終堅持正道,問心無愧,月光也能照見像冰雪一般晶瑩純潔的內心。不管個人處境如何,心念毫不動搖,不會放棄自己抗金復國的理想。「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此句氣勢雄偉,是說捧盡西江(即長江)清澈的江水,接北斗星為「杯」,細細斟上,邀請天地萬物作賓客來一起共飲。何等闊大的氣派,何等廣闊的胸襟!「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今夕何夕」?回答本來是明確的:今夕是「近中秋」的一夕。然而此時的詞人,獨自的放聲高歌,天地萬象,都在心中,個人的得失、世間的名利,皆拋身外,與天地、萬象交融在一起,超越了時空,達到了一種超塵絕俗、天人合一的境地。這首詞歷來為人們所稱頌,是因為詞人在詞中創造的意境中流露出的無限韻味:對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識」的感悟,追求光明澄澈之境及包容萬物的精神,而「表裏俱澄澈」、「肝膽皆冰雪」更是一切仁者的共同品性和胸懷。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