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因果報應思想與古典小說道德教化主題(2)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三年四月十五日】(接前文》

二、洞明世事與人生

古人認為世事無常,人生如夢,提出人生歸屬問題。意在警醒世人:且莫費盡心機貪求名利等身外之物,唯有積德行善,修道向善才是真正心靈的歸宿。如《南柯太守傳》講述一東平人淳於棼夢入大槐安國,招為駙馬,任「南柯太守」二十年,甚有政績,榮耀一時,後有檀蘿國軍來侵,淳於棼戰敗,不久公主亦病死,淳於棼遭國王疑忌而遣歸。一夢醒來,才發現適才所遊之處「槐安國」和「檀蘿國」乃一株古槐樹下兩處蟻穴,於是感人生之虛幻,遂棲心道門。後來成語即有所謂「南柯一夢」,比喻榮華富貴不過是人生夢幻。與此典故類似的還有「黃粱一夢」(《枕中記》):盧生應舉不第,但他渴望求得功名,遇一道士點化他,在夢中得到榮華富貴,歷經大起大落,等到醒來,發現店主人蒸的黃米飯還沒有熟。盧生大徹大悟,世事終將一場空,於是入山修道,遂成仙道。

再如《紅樓夢》中「夢」者,一切皆虛幻也;「紅樓夢」者,紅塵夢幻也。書中中心線索是一塊靈石的經歷,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幻為人身,後又引登彼岸。書中的《鳥投林》告訴人們:世間萬事有因,欠債必還,曲終人散;書中跛足道人在《好了歌》中羅列了炎涼世態中人情冷暖變化的種種現象;而甄士隱的註解則更進一步洞察了世事皆虛,並且看穿了世人的荒唐之處在於「反認他鄉是故鄉」。喻示世人來頭非比尋常,從天上而來,從遠古走來,切勿迷失本來面目,拋棄對紅樓的癡迷,夢醒時明心見性,返本歸真。

《西遊記》是一部覺悟之書,教化人們只有向善才是人生正道,講的是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拜佛取經傳東土的故事,展示的是人生的超越過程與圓滿美好的結局。他們雖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但卻終於取得真經,修成正果,得道成佛,他們對佛法的堅定信仰鼓舞著後人。書中多次強調因果報應的思想,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人心生一念,天地盡皆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等都是明顯的說教。具體事例如車遲國國王不敬佛遭到報應,孫悟空幫助除去妖精,解救了那些受妖精誣陷迫害的僧人,並勸諫國王「莫信妖邪,從此敬佛也敬道」;鳳仙郡郡侯不敬天地使當地連年亢旱,孫悟空勸諫郡侯:「只有改過向善,敬奉神佛,感動上天,才會下雨。」郡侯悔過自新,領著文武官員天天念佛向善,祭拜天地,滿城人民無一家一人不禮佛敬天,善聲盈耳。上天於是普降甘霖。《西遊記》中還宣揚了佛法無邊的思想,書中展現了瑰麗無比的神佛世界,無可比擬,令人神往。

《東遊記》講述了八位神仙修煉得道的過程。啟悟人們面對世事滄桑,一切如過往雲煙,有的只是對人之為人的本體思考,對生命、宇宙奧秘的探求,對無限永恆境界的嚮往,看破紅塵,拋棄名利,返回自己的先天本性,回到自己的本來的地方。

(待續)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