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的心充滿善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二年八月三十日】

修煉大法以前 我的無奈、無助

我是一個只有小學文化的農村婦女。我生性單純,沒有心眼。嫁到丈夫家後,丈夫一直說我「乒乓球腦袋(指沒有心眼)」。那時,這是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我過門時,兩個嫂子各有一個孩子,並且都帶著身孕,倆妹妹,和她們即將出生的孩子算上,剛好十五口人,過門三年,二十五歲的我已是倆孩子的媽媽。

女兒還在襁褓中時,耳朵流膿,我抱到醫院看了兩次,每次大概就是塊把錢。第三次我帶了一把一毛錢,(我們是大家庭,第一次丈夫把賣羊肉的錢帶進房子,我們把錢整理好,放在桌子上,公公進來,拿起錢就出去。從此我再也沒有見過錢進房子,抽屜裏就是這一沓被捋整齊了的一毛錢)。我從掛號的小窗口把錢遞進去,那一把油乎乎的錢被從窗口退了出來,並帶出了話:「這是某某(我丈夫名)賣羊肉的錢吧!」讓讓(化名)笑著說,(掛號的讓讓是我丈夫的朋友)我無奈的說:「娃耳朵流膿。」「回家用氯黴素貼去。」讓讓滿臉堆著笑說。我無奈、無助,心裏很涼。我只記得那天太陽很好,是春天。我不知道是怎麼把孩子抱回家的。

我們家大,人多,矛盾也多。我儘量不說話,也許我丈夫把娃耳朵流膿的事給家裏說了,丈夫的大妹回家把這事告訴了她公公,她那好心的公公自己用土方子給娃配了一瓶藥,讓大妹帶過來,當娃耳朵流膿時,我丈夫就用紙捲成筒,給娃耳朵裏吹那個藥。我害怕,從來不敢吹。

我記得天涼了,在我三姐家的院子裏,落了一地黃黃的槐樹葉子,是早晨,這次,娃耳朵膿都流出來了,娃半個臉都爛了,我三姐還用紙捲個筒,給娃耳朵裏吹那個藥,當然也吹到了臉上。

當娃同齡的孩子都會說話時,我還傻乎乎的,甚至還高高興興的等孩子說話。當娃同齡的孩子都上學時,我心裏很急。我曾帶孩子去大醫院看,找氣功師看,我還帶孩子去靈山廟裏燒香,我虔誠的跪拜。我曾帶孩子去過聾啞學校,看著那裏的孩子,我的眼淚一個勁的往下流,往下流。眼淚告訴我,那不是我孩子的學校。(我孩子聰慧。懂事,能說簡單的話)

那時,我身心疲憊,苦不堪言,整夜整夜失眠,由耳鳴到整個頭鳴。貧血,冬季感冒是常有的事。不到三十歲的我,身體很不好,九八年春天,醫生告訴我,娃是因小時候耳朵流膿,把鼓膜流穿了。我的天灰了。

修煉大法後

九八年夏天,真是上天憐憫我,我有幸遇到法輪功,喜得大法。我第一次走進煉功點,看見學員們祥和的坐在那裏,我坐下來,就有學員幫我把腿雙盤上。我認真的聽學員讀法,我從來沒有聽過這麼好的話。通過學法,我知道這是一部修佛大法,一上來就要求我們按宇宙特性「真、善、忍」做一個好人,比好人還要好的人,做到「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放下常人的一切恩怨、情仇、愛恨各種執著,最後修成佛道神。這裏沒有人鬥心眼,一片祥和,這是人間淨土。

我按「真、善、忍」要求自己,師父給我淨化身體,以前的病痛沒有了,真是達到無病一身輕的狀態。我放下一切恩怨。我不再為孩子的事揪心。從法中我知道沒有無緣無故的事情,我的心變得平靜、充實、輕鬆愉快。師父說:「我說你要不能愛你的敵人哪你就成不了佛。」(《休斯頓法會講法》)在法中,我歸正了思維,心裏不再記恨公公婆婆,不再和丈夫吵架,不再打罵兒子,從此我們家和睦、溫馨。

後來婆婆身體一直不好,我雖談不上愛她,但我把她當作眾生,我很善待她,她生病了,我丈夫接她來我家住,白天我忙著做飯,熱情招待來看望婆婆的客人、街坊四鄰;晚上,我坐在她身邊給她講大法的美好,我一邊像哄孩子似的撫摸著她的頭,一邊教她念:「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我費了很多口舌,她終於念出了口。最後幾年,婆婆一直癱瘓在床,我以一個大法弟子的心態伺候她。餵水餵飯,她拉在褲子上,我給她清洗,背她洗澡,是法輪大法把我由一個怨婦變成了賢妻良母。

我面對現實,給女兒配戴了助聽器,帶她上了幾個月語訓班(別的孩子要上幾年)。當然在這過程中,我也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可是有大法指導,有師父呵護,我的心是輕鬆的,做到「以苦為樂。」使她完成了從小學到中專的學業。去年查的聽力康復十五分貝,連醫生都說:「真少見,一般人只要能保持著就不錯了。」我知道這是她天天念:「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得的福,受的益。師父說:「就是一個常人今天喊了一句「法輪大法好」,師父就要保護他了,因為他喊了這句話,在邪惡中,我要不保護他都不行的」(《大紐約地區法會講法》)。女兒出落得漂亮,心靈手巧,她說的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有一個很不錯的工作,這都是在大法中受的益。

直到婆婆去世,我才告訴孩子們此事,倆孩子都哭了,我告訴他們要用善把心裏填的滿滿的。我的言行就是他們的表率。我是這樣安慰女兒的:「女兒呀!我一直不知用甚麼話來安慰你那幼小而受傷的心。若干年後,一群金髮碧眼的孩子圍坐在他們慈祥的爺爺或奶奶身旁,聽著這樣一首故事:在很久以前,在美麗的中國,有這樣一對美麗而善良的母女……,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你和我。

這只是我修煉路上一個小插曲。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