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漢字的文化內涵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二年三月十三日】漢字是神傳文字,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發展過程中凝聚了五千年文明的精華。古人造字時,把自己的道德標準也融入了構字之中。「字小乾坤大」,正統漢字的內涵所反映的是古人敬天敬神的理念和對傳統倫理道德的遵守。

就漢字本身而言,它也是傳統文化重要的構成成份。因漢字是表意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以形達意,也就是見形而知意,所以每個字的產生,都有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何謂「文字」?《說文解字》雲:「文」,錯畫也,像交文,今字作「紋」。意思是對事物形像進行整體素描,筆畫交錯,相聯相絡,不可解構;「大象有形」、「象形」;「文」字古文通「紋」,意味事物的紋理、紋路,引申為萬物的規律、法則以及共同的特徵。文以載道,文者,道之顯也。「字」:從宀從子。其義有:「字」形為房屋下面一個孩子,有修習、傳承之意;宀也有空間之意,寓意要站在宇宙的空間之中,才能真正認識「字」的內涵。字乃文之載體。《說文解字》雲:「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字乃傳承文化與文明的工具。以下舉些例子。

「禮(禮)」

「禮」字,「豐」是古代祭祀用的器,用於事神就叫禮,表達對神明的祭祀、敬意和尊重。「示」字作為一個漢字部首,可以完整的表示出陰陽之二生三而成萬物,萬物應當稟承此規律,不離此法則。《說文解字》雲:「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示」一般都與誠敬大道並恪守這種規律有關,例如:「祈」字是指「向神明告求」;「福」字是指尊道貴德天道佑護才能有福;「祝」字則是指主祭宣講尊道貴德的讚詞。

「禮」起源於祭祀,祭天、祭地、祭神。作為古人一種祭祀禮儀,一方面是敬神祈福禳災;但它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了報本。荀子曾經講禮有三本:「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荀子•禮論》)敬奉天、地、祖先和君師,這是禮儀的三個根本。禮是天之經,地之義,是天地間最重要的秩序和儀則。孔子雲:「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孔子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德治。作為倫理道德的「禮」的具體內容,包括孝、慈、恭、順、敬、和、仁、義等等。禮還用於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釋名》曰:「禮,體也。言得事之體也。」《禮器》曰:「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

《論語》曰:「不學禮,無以立」、「博學於文,約之以禮」,意即禮是一個人為人處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標準。提出君子要以仁義為貴,待人以禮,修善節文,整齊儀容,樂順天道。

「靜」

「靜」字,從青從爭,靜聲。青,草木初生色,為明審可見者,本意作「審」解,又以爭本作「引」解,為引以入己意。「靜」乃詳明得宜之意。其義有:安定曰靜,如《莊子》中「其動若水,其靜若鏡」;緘默曰靜,如諸葛亮《誡子書》中「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寧靜曰靜,如《禮記》中「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澄清曰靜,如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浮光耀金,靜影沉璧」;審,明審,如白居易《座右銘》「修外以治內,靜養和與真;養內不遺外,動率義與仁」。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那是萬籟寂靜的夜晚;「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那是自然幽靜的山林;「茅簷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那是自在恬靜的山村。靜,自然的和諧之曲,使人盪滌心靈的塵霧和紛擾,面對喧囂的紅塵,堅守心靈的寧靜,與大自然的靜美及蘊含的自在生機融為一體,進入一個妙不可言的息息相通的世界。

靜的本意是不爭,不爭意味著不貪求名利,順其自然。《論語》雲:「有求皆苦,無慾則剛」,如果能不爭,心就能靜。靜是一種安詳平和,是一份怡然自得,又是一種悠遠的境界,可以獲得智慧靈感,所得有所悟。所以古人常說「人生而靜,天之性也」、「靜思則通」,修身要心靜,諸葛亮《誡子書》雲:「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一個「靜」字,蘊含了古人圓融通達的智慧。

古語云:「修煉之士,當須入靜」,這裏靜指的是一種狀態,也是一種心態。心不隨外境而轉,心不動即為靜。心亂是因為身在塵世,心靜是因為身在道中。

「濟」

「濟」字,從水從齊,原本是一條河流的名稱,後引申的含義較多,「濟」有時通「齊」,作貫通解。其義有:渡處曰濟,如《詩經》中「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渡過曰濟,如李白《行路難》中「直掛雲帆濟滄海」;貫通、暢通曰濟,如《管子》中「自知曰稽,知人曰濟」;成就、成功曰濟,如《書經》中「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救、救助曰濟,如《易書》中「臼杵之利,萬民以濟」;人眾貌曰濟濟,如《詩經》中「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濟」之水有善澤之能,「濟」之齊含有萬物均等受到恩澤,益利之義。「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視他急為己之急,有仁愛之心,寬廣的胸懷。當有人遇困窘時,常常有善心人士周濟。

常言道:「有力量濟人,謂之福」,濟人的力量,除物力、財力、人力外,還有更高的成人之美、導人向善的智慧,《易書》雲:「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從修身做起,善化他人,共同向道向善。

我國傳統儒、道、釋文化都有「行道濟世」的社會功用,都遵循天道而行,修己利人。如儒家講的「仁者愛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天下」的博愛意識、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和濟世安民的社會責任感;道家講的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指崇高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佛家講的佛法無邊,普度眾生;佛光普照,禮義圓明!

「明」

「明」為日月並照之會意字。其義為:光曰明,如日光、月光;晝曰明,日間之稱;曉,天亮曰明;大智曰明,如諸葛亮《前出師表》中「高帝明並日月」;明瞭、通曉曰明,如明理、明經;分辨、區分曰明;明白、清楚曰明;彰明,顯示曰明,如《易書》中「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明」是日月生輝,光照世界。世界如果沒有日月的照耀,將陷入一片黑暗;人生如果沒有智慧的引導,也會跌入黑暗痛苦。仰望天空,日月之光古今照耀,帶給人類以光明。

誠如,萬物有向光的本性;人們也有迎向光明的至德。但如何才能走好自己人生的光明大道,可見,在一切境界面前,懂得甚麼該做、甚麼不該做,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實在是太重要了。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在邪思雜念的污染中,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依理行事,心地光明磊落,切莫迷失方向,踏上險道而不自知,因為,只要有纖毫對事理的不明,就易踏上人生錯誤的第一步。

能否擁有光明的未來,把持自己言行分寸與掌握人生方向的智慧關鍵,就在這個「明」字。歷史上千千萬萬的古聖先賢,數千年來引導了一代又一代後人,謹守一顆仁德的道心,是不違背天地之道的根本,謹守萬變之宗方可在變幻莫測的人世間深諳時變、事變之理。追隨宇宙真理,明辨是非善惡,通達明瞭宇宙人生真相,這才是明理、智慧的人生。

「惜」

「惜」字,從心、昔聲,本義有為之哀痛、哀傷之意,故從心,又以昔為已往之意,故惜從昔聲。其義有:愛,重視,愛惜,珍惜,如《世說新語》中「大禹聖人,猶惜寸陰,至於凡俗,當惜分陰」;捨不得,如惜別;感到遺憾,哀痛,如可惜,惋惜。

惜緣。有緣才能相聚,故應當惜緣。人是隨緣來到世上的,家人、親戚、朋友、師生、熟人等等,這都是緣。緣使人與人之間的恩怨得以回報。因此做人要懂得知恩、報恩、有善念和慈悲心,善解恩怨。廣結善緣是指勸善,慈悲心遍及一切眾生,濟世救人,多幫助別人。修道之緣是人向道、向善,證悟真理的聖潔之緣。人海茫茫,世事紛紜,多少人真正尋覓到自己心靈的歸宿,又有多少人錯失了最珍貴的機緣,有時緣去緣留只在人一念之間啊。

惜福。一個有福的人,不但懂得要積福、造福,更知道要「惜福」,要懂得感恩,珍惜自己生命所擁有,惜福向善,不負造物主所賜。如蘇軾在《前赤壁賦》中寫道:明月、清風,都是造物主恩賜的無盡的寶藏,他和他的朋友們一起去共享,是多麼美好!人是宇宙的一部份,對天地自然應常存敬畏和感恩之心,珍愛生命,關愛他人,愛護萬物。人的日常所需,也源於許多人的努力付出,得來不易,要懂得愛惜,如唐太宗常教導子女「每著一衣,則憫蠶婦;每餐一食,則念之耕夫」。

惜時。「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確實,時間稍縱即逝,然而,對於珍惜時間的人,它卻饋贈以無窮的智慧和財富。古人認為,人生的價值在於聞道求真,學以致道。要敬天知命,懂得安身立命,正確分析和把握自然規律、天下大勢。古語云:「莫向光陰惰寸功」,意在勸勉人們要珍惜眼前的時光,追求理想,把握好人生,在有限的時間做最有意義的事情。把握好瞬間,也就是把握了未來。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古聖先賢留與後人參悟大道的指引,喚醒生命本性,了悟人生真諦,追求人生價值。今天,法輪大法洪傳於世,指導人按照宇宙特性「真、善、忍」的理念去做,這是人萬載難逢的機緣。很多人修煉大法,廣傳真相,告訴人們記住「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從而擁有光明美好的未來,人們一定要珍惜這珍貴的機緣啊!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