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下)

——孔子論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二年十二月十八日】(接上文)

五、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意思是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而小人則正好相反。作為君子,會設身處地的去為別人著想,推心置腹、身臨其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孔子說,待人要從做人講起,待人不是目的,而是要使其達到提高境界,歸於天理。君子嚴己寬人,只有能真正節制自己才能以仁德的胸懷面對世事,才能夠達到關愛他人、關愛生命、關愛天地萬物,而成就「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仁愛,成為「內聖外王」理想的踐行者。君子的意志不僅是無所畏懼的勇敢,而且有承擔重任的堅毅,「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除邪扶正,濟世安民,一切行為以能彰顯倫理道德及作為人民表率為目標,是道義的實踐者和克己的典範。而小人則只顧眼前利益,喜歡勾結謀私,為滿足個人私慾而不擇手段。

六、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意思是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風,小人的品行好比是草,風在草上刮過,草必定向一邊倒去。孔子認為君子有教化百姓的社會職責,是肩負社會重任的中堅力量,以經世濟民的功業為抱負。這種擔當精神,也就是儒家人格中所說的「以天下為己任」。曾參也說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孔子周遊列國時,有一次要到九夷這個地方居住,有人說:「這個地方風俗鄙陋,怎麼住呢?」孔子說:「君子住在那裏,還有甚麼鄙陋的呢?」

單父縣宰宓子賤是孔子的學生,孔子經過單父時,聽到從城中傳來陣陣彈奏琴瑟、演唱詩歌的聲音,孔子笑著問宓子賤:「治理縣城也用禮樂教化嗎?」宓子賤回答:「您對我們講過『君子學道則愛人』,我既然跟您學習了禮樂等教化之道,當然要把它應用在實踐中。我以對待父親之禮對待老人,以對待子女的心腸看待孩子們,扶危濟困,招賢任能。百姓們都能和睦相處。」孔子高興地讚歎說:「子賤真是個君子啊!遵守天命,以仁德服人,以禮樂治世,百姓歸向於你,而神明也會暗中助你。你所治理的地方雖不大,但是你所治理的方法卻很正大,可以治理天下,又何況一個縣城呢?」宓子賤後來成為歷史上「仁政教化」的名人,使德入民心,民風淳厚,史稱「鳴琴而治」。

七、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孔子說君子有三種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德行高的人,敬畏聖人的話。小人則不懂得天命而不知敬畏,不尊重地位高、德行高的人,輕侮聖人的話。」孔子及其學生們一生的天命在於承繼道統,傳續千古之文脈,堅定「道濟天下」,他認為這是上天所賦予他們的責任,所以必須去做。在禮崩樂壞的社會環境中,雖然顛沛流離,屢遭艱難,然而卻矢志不渝。

一次,孔子帶著學生來到了宋國,在大樹下教學生練習禮儀。宋國的司馬桓魋威脅孔子阻止其弘道,派人拔了這棵大樹。他的學生們很擔心老師的安全,就要孔子趕快離開宋國,孔子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認為他所具備的德是上天賦予的,桓魋又能怎樣呢?這裏充份體現出他對於天道的堅信和仁者無畏的精神。

一次,衛國大夫王孫賈曾問孔子說:「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孔子說:「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孔子對於王孫賈關於奉承奧神、灶神的提問,告訴他如果人獲罪於天,違背了天理,怎麼祈禱都是沒有用的。孔子強調敬天知命極其重要,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古語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孔子標出君子作為理想人格的化身,傳統文化將人們所具有的一切美德都賦予了君子,教人們做君子莫做小人,使人思考人性與良知的尊嚴價值,謙卑地永遠追求真理。君子成為歷代人們特別崇尚的楷模,歷史上有無數仁人志士、正人君子堅守著道義和節操。而當今中共卻逆天叛道,破壞傳統文化和人們的正信。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