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漫談:岳飛與武漢(上)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一年九月二十九日】「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船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裏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指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遊,騎黃鶴。」

此為民族英雄、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的《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這首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宋詞道出了他對漢陽的眷戀之情。南宋及其以後的歷代武漢民眾對岳飛也素有深深的敬意和懷念。

岳飛廟塑像
岳飛廟塑像

岳飛(西元1103-1141),南宋軍事家,民族英雄。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少時勤奮好學,並練就一身好武藝。19歲時投軍。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西元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開始了他抗擊金軍,保家衛國的戎馬生涯;他懷抱「精忠報國」的赤膽忠心,以收復中原,雪「靖康恥」為職志;他統率的岳家軍訓練有素,軍紀嚴明,「餓死不擄掠,凍死不拆屋」,屢挫入侵的金軍,深受百姓的愛戴;在其戎馬生涯中,岳飛親自參與指揮了126仗,未嘗一敗,是名符其實的常勝將軍,金兵亦畏憚岳家軍,發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感歎。

頤和園長廊彩繪中岳母刺字繪畫
頤和園長廊彩繪中岳母刺字繪畫

岳飛一生有7年時間(西元1134年-1141年)屯兵武漢,武漢是岳家軍駐紮和北伐基地。岳飛從鄂州(今武昌)出發進行了4次北伐,因而與武漢結下了深厚的歷史淵源。據考證,當年的帥府就設在武昌老城司門口,校場設在小東門沙湖畔,中軍營設在大東門曬湖旁,馬隊設在馬蹄營,水軍培訓及其基地則設在老城外的岳家嘴。正是在武漢,他達到人生輝煌的頂峰──在這裏,他建功立業,憑借襄鄧大捷以僅三十二歲之年齡封侯(武昌郡開國侯)。淳熙五年(西元1178年),岳飛被追謚武穆,寧宗朝追封鄂王。岳飛的最高稱號為「宋岳鄂王」。870餘年來,在武昌、漢陽留下了許多岳飛的遺址和傳說。如岳飛亭、岳松、岳梅及岳家嘴、岳飛街等地名,及大量與岳飛相關的民間傳說與故事。

據史載:西元1136年3月,岳母姚氏病亡於鄂州軍中。岳飛不俟報,解官而去,扶梓至廬山,奏請守孝終制,詔不允。宋廷下詔起復,岳飛「移孝作忠」,於6月進屯襄陽。8月,再次出師北上,遣部將深入偽齊境內,收復虢州盧氏縣、商州及西京之長水縣。9月,因孤軍無援,還軍鄂州。此次北伐,岳飛壯志未酬,寫下了千古絕唱的名詞《滿江紅》。11月,屯駐江州,偽齊軍敗走,復還鄂州。武昌當年岳母靈堂所在地被命名為忠孝門。

岳飛為官清廉正直,他常說:「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

岳飛雖是行伍出身,但喜歡讀《左傳》與孫吳之書,岳飛在戰鬥間隙,亦與幕僚緣情吟詠,有詩14首、詞3首流傳於世,其中《滿江紅》「怒髮衝冠憑欄處」之句,極具愛國情懷和報國之志。

岳飛還酷愛書法,他的小楷學顏真卿,體態精妙;行書則學蘇軾,筆法縱逸。傳世岳飛所書碑帖有好幾種,其中尤以《前後出師表》最著名,筆力遒勁,布局結體均耐人觀賞。從而在中華五千年歷史文明長河中書寫了一段「精忠報國」的悲壯歷史。

現今遍布武漢三鎮的岳飛主要遺蹟有:

岳飛亭
岳飛亭

岳武穆遺像亭:簡稱岳飛亭,位於黃鶴樓公園岳飛銅像之前。該亭於1937年抗戰期間建成,1981年重新修整。亭子坐北朝南,木石結構,六角攢尖,碧瓦蓋頂,古樸端莊。亭簷匾額「岳武穆遺像亭」,石柱上刻有對聯。

岳武穆遺像石碑(傳說是武昌大東門外原鄂忠烈廟遺物)供於亭中,上方豎刻「岳武穆王遺像」和張翼先所撰像讚。亭子周邊現建有精忠報國石坊、「還我河山」石刻、岳飛銅雕塑像及大型青沙石浮雕等,共融一體,相映生輝。

岳飛銅像
岳飛銅像

《還我河山》
《還我河山》

岳飛銅像通高8米(其中基座2米),重達16噸,係青銅鑄造。岳飛扶鞍勒馬,神態英武,正氣凜然,目光如炬,似在遠眺故國大好河山。一塊長達25.6米的青石浮雕,再現了當年岳家軍馳騁沙場、大敗金兀術的歷史場景。浮雕上鐫刻有岳飛軍《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手跡。整座雕塑造型有力,線條流暢,強烈的震撼力呼之欲出。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武漢抗日群眾團體在清理傾圮的岳王廟時,從瓦礫中發現一尊明萬歷十年(西元1582年)四月鐫刻的有岳武穆遺像和雲南太和(今大理)人張翼先所撰四言像讚詩的青石碑,於是眾人推舉辛亥首義同志會的胡贄負責籌措資金,在現址東8米處建岳武穆遺像亭,置碑於亭中。亭以碑得名。

(待續)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