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漫談:漢明帝敬老講學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一年十一月三日】這裏講述東漢明帝到太學中去,行養老禮、禮賢下士,並且主持召開了萬人學術研討會的故事。這個故事出自《後漢書-顯宗孝明本紀》。筆者是從明代張居正《帝鑑圖說》中轉引的,原題為《(漢明帝)臨雍拜老》。請大家先看原文:

【原文】
明帝幸辟雍,初行養老禮。以李躬為三老,桓榮為五更。禮畢,引桓榮及弟子升堂。上自為辯說,諸儒執經問難於前,冠帶捂紳之人,圜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

【註釋】
明帝:就是漢明帝,劉莊,是漢光武帝的第四個兒子。

幸:古代的時候,皇帝到達哪裏就叫做幸。

辟雍:本系周代為貴族子弟設立的大學。漢代指京師的太學。

養老禮:古代對年紀大的並且擁有賢德的人,定時享以酒食,用來表示尊敬的意思,這就是當時的養老禮。在漢代的時候,養三老五更於辟雍(太學),郡縣之中,則是行鄉飲酒於學校之中。

李躬:永平年間,被拜為三老,由朝廷給予兩千石的俸祿以養終身。

三老:本是周朝為年老德高的退休大臣設立的尊號,三公之老者為三老。

五更:同上,卿大夫這樣的老者為五更。漢代在太學重新恢復三老五更的稱號,以向天下表示敬老和孝悌之意。

冠帶捂紳:泛指官吏、士大夫。

【今譯】
漢明帝,曾經親自到太學,舉行第一次養老禮。封李躬為三老,自己的老師桓榮為五更,舉行完養老禮以後,明帝帶領桓榮及博士弟子們,來到了廳堂,親自為他們演說講解經義,並當場解答學生們提出來的問題。有的儒生,提出一些學習經書中遇到的難題,大家就當場論辯、研討。由於皇上謙祥,氣氛和諧,探討的問題,學術性、知識性很強,所以群眾都很感興趣。那時候,圍在門外、窗外觀聽的大小官員,及其他人等,達到了上萬人。

【解析】
中國東漢的皇帝劉莊,字子麗,是漢光武帝劉秀的第四個兒子。在位十九年,年號永平。早先封為東海王,建武十九年(紀元43年),被立為皇太子。光武帝劉秀壽終正寢後,他的第四子劉莊繼位,即後來的漢明帝。漢明帝自幼受到系統的儒家教育,生性喜愛讀書,史載他十歲能通《春秋》。在位期間,注重刑典理法,尊崇儒學,提倡佛教。

漢明帝即位的第二年,便親臨辟雍(太學),行養老之札,以李躬為「三老」,以桓榮為「五更」。李躬是賢臣,桓榮是東漢初的名儒,光武帝稱桓榮為「真儒生」,並恨得之太晚,明帝以師禮尊之。為了表示尊崇儒學,明帝當場下詔,賜桓榮以「關內侯」的爵位。

另外,漢明帝對於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佛教是一種外來的宗教,剛剛傳到中國的時候,因為沒有得到皇家的首肯,所以在百姓當中還沒有得到廣泛流傳,只是以少數教徒的佛事活動為主。後來,漢明帝的弟弟楚王劉英,要信奉佛教,得到了漢明帝的允許和鼓勵。據記載,漢明帝還專門派人到西域,取回了佛法典籍,還帶回了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並用白馬將佛經、佛像馱回京都。為此,漢明帝還下令修建了白馬寺。由於漢明帝的熱情支持,佛經的翻譯和傳播加快,佛教這才在中國得到了很迅速的發展。

漢明帝還規定,自皇太子、諸王侯及大臣子弟、功臣子孫,一律要學習經書,並為外戚樊、郭、陰、馬四氏子弟,設立學校於南宮,設置五經師傅,挑選高水平的儒生做老師;甚至連宮廷警衛部隊,也要精通《孝經》裏的章句。由於明帝的崇儒,中外聞名,後來連匈奴也派子弟前來中原學習。

古代中國,本是一個講究教育的國家。敬老尊賢,是我們古老的優良美德。歷代的明君,都會高度提倡這一點。東漢時期之所以這樣重視教育和文化,是與君主本人的賢達敬德,好學博洽,有著密切的關係。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