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神韻英國演出落幕 藝術界名流感歎完美(圖)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零年四月三十日】(明慧記者雪瑞英國綜合報導)二零一零年四月二十八日晚,美國神韻巡迴藝術團在英國威爾士首府的卡迪夫千禧中心上演的第二場演出,在滿場一千幾百位觀眾的如雷掌聲中完滿落下帷幕。觀眾意猶未盡不捨離席,神韻藝術家們在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中四度謝幕,以答謝觀眾們的熱情。神韻晚會不僅征服了威爾士的藝術界名流、社會精英,也深深感動了當地華人觀眾。

職業音樂家:觀賞神韻是「巨大的喜悅」

特倫斯‧吉爾摩‧詹姆斯(Terence Gilmore-James)是一名職業音樂家。特倫斯早年畢業於倫敦皇家音樂學院,曾在多個合唱團擔任指揮,並在英格蘭多所中學擔任音樂部門主任。現在,他擔任英國音樂評級機構皇家音樂學院聯合委員會(Associated Board)的評級員,也是卡迪夫大學的校外音樂輔導。


職業音樂家特倫斯‧吉爾摩‧詹姆斯(Terence Gilmore-James)

二十八日看完神韻演出後,特倫斯表示,今晚對他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喜悅」。他說,「這是一場『重頭戲』的演出,太美了!」

作為一名音樂家,特倫斯覺得神韻的音樂「棒極了」,「樂團裏風格不同的樂器、當然還有鋼琴和聲樂演員,再加上(舞台上的)大鼓和小鼓等等,整場演出自始至終都令人著迷。」特倫斯說,「尤其是二胡,穿透力很強的音色,可以表現許多不同的感情。可以很憂傷,而當節奏加快時又可以顯得很歡快。演奏家的手指運用如此之快,當弓與弦接觸時,幾乎有一種打擊樂的力量,真的很激動人心。」

特別令特倫斯印象深刻的還有舞蹈演員們的高超技藝。無論是滿身銀飾的苗鄉姑娘,還是英氣勃發的弓箭手,還是全場不斷出現的高難跳躍翻騰技巧,……,絕妙的音樂貫穿於舞蹈之中,烘托著氣氛,時而哀傷,時而喜悅,時而激烈,時而平靜,一切都那麼自然、和諧。特倫斯說:「這一切都很完美。」

知名電視節目主持人:神韻演員們好似自由和純真的化身

麗姿‧福勒女士(Liz Fuller)是一位成功的電視節目主持人,還兼任演員和模特。她曾經當選「世界小姐」的「英國小姐」,現在是「英國小姐」選秀節目的主辦人。二十八日,福勒女士告訴記者說:「我曾經訪問過中國,還和著名歌星奧麗維亞•牛頓-約翰(Olivia Newton-John)一起在長城上遠足。」


麗姿‧福勒女士(Liz Fuller)及其友人

福勒女士非常喜歡神韻藝術家們精彩的表演,她說:「演員們的技術水平很高,演出色彩繽紛,引人入勝。」「我注意到,那些演員的動作如此精準,即使是最小的動作也是如此。我一向認為,中國人就是這樣的認真細心,追求完美。舞台上充滿著繽紛的色彩,充滿了純真。」福勒女士說道:「我們常說中國人歷來都遭受壓迫,但在這場演出中,他們好像成為了自由和純真的化身。」

福勒女士的母親及其朋友傑夫•埃文思先生(Geoff Evans)也一同來觀賞演出。埃文思先生曾在英國航天航空公司(BAE)擔任火箭助推技術部門的主任。埃文思說:「神韻藝術團的演出非常成功。我覺得這顯示了中國人與生俱來的藝術天分和能力……。」「能看到這樣的演出,我很高興。我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就曾訪問中國大陸,當時(中國大陸)氣氛十分壓抑,人們都不敢說話。但那時我就感覺到,中國的精神是不可能被壓制的。神韻的演出證明了這一點。」

資深電台主持人:神韻的色彩喜悅平和

簡‧莫里斯女士(Jane Morris)在卡迪夫電台主持好幾個不同的節目,是當地著名的媒體界人士。看完二十八日的演出後,莫里斯女士以「令人驚嘆」來形容神韻晚會。


資深電台主持人簡‧莫里斯女士(Jane Morris)

莫里斯女士說,她喜歡所有的節目,她說:「演出整體都很優秀。不是這一段音樂好,那一段舞蹈好,而是整個的演出都很好。並且,服裝不僅是舞蹈的一部份,可以說是錦上添花。」她說,神韻的服裝不僅質地飄逸,而且色彩美麗,「我是一個喜歡色彩的人,我個人相信,色彩能夠影響人的情緒。那些色彩非常非常的美,給人一種真實的喜悅而平和的感受。你真的能看出來,那些色彩都是從大自然中來的。他們把色彩和不同的花卉樹木的顏色協調起來,真是不可思議的巧妙。」

作為資深電台主持人,莫里斯女士對神韻的兩位主持人評價甚高。她說:「我覺得主持人很棒,也很有娛樂性。他們確實把演出的整個氣氛都帶出來了。」

莫里斯女士還對神韻的高科技天幕連呼奇妙。她說,當她看到佛從天幕上下來,出現在舞台上時,她大吃一驚,差點喊出來,因為她從未看到過這樣巧妙的安排。在演出中,演員和天幕的布景配合得天衣無縫,令人稱奇。

芭蕾舞演員:向神韻演員們表示敬意

耐特•伍里斯女士(Netta Wolles)以前是芭蕾舞蹈演員,看完演出後,她是意猶未盡。她說:「演員的服裝真是太漂亮了。在當今世界,不愉快的事情太多了,能有機緣觀看這麼美麗的演出,盡是純正的美麗,而沒有任何其他雜質,是多麼的難得啊。」


芭蕾舞蹈演員耐特•伍里斯女士

伍里斯女士跳了一輩子舞蹈,她很能理解舞蹈演員們的辛苦付出,「演員們動作非常和諧一致,舞動起來高雅美觀,他們一定是經過了刻苦的訓練才達到了今天的成績。我們對這些舞蹈演員的努力付出和敬業精神表示敬意。我尤其驚奇的是,演員們一躍而起的時候,好像地球的地心引力對他們失去了作用,他們居然能長時間停留在空中。」

伍里斯女士對演出中包含的精神內涵非常讚賞,她表示:「儘管不同國家的人們講著不同的語言,但是舞蹈語言確是能讓人們互相溝通。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我們都在期盼同一種東西。迫害的發生,實際上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

大學教授:神韻讓西方人更易理解中國文化

皮特•馬龍(Peter Marlow)教授是卡迪夫大學運輸經濟系的主任。28日晚,他和夫人還有來自台灣的一對中國夫婦一起觀賞了神韻演出。馬龍教授稱讚演出說:「非常優秀,非常壯觀,我們度過了一個非常愉快的夜晚。」讓他感受最深的是東西方文化的不同,「我發現,神韻呈現的,跟西方風格的舞蹈和歌唱方式大不相同,區別非常大,我們從來沒有看過的,全是最新原創,非常吸引人。」


大學教授皮特•馬龍

馬龍教授對神韻有效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方式甚為推崇。他特別提到神韻報幕員的解說給西方觀眾的幫助,因為神韻演繹的中華文化太博大精深,對於中國人是常識的東西,可能對西方人就需要解釋,才能達到不同文化間的溝通。

馬龍教授認為,神韻給人們帶來「內在的寧靜和安詳」,讓人得到精神上的慰藉。「那種平和、寧靜,使舞蹈演員們的動作看上去很輕鬆,很優雅,許多是緩慢的動作,但其實很多動作難度是很高的。」他還說,「比如《武松打虎》,那個小伙子要去打老虎,既要表現出他的醉態,還要有優美的舞姿,這是很難表達的,但那個演員做到了,做得非常非常好,我很喜歡這個節目。」

大陸華人:神韻是中國人真正的寶貝

年近六十的朱先生來自大陸,幾天前才到英國,他說,觀看神韻使他感到非常震撼,被感動得幾次掉淚。朱先生坦言,神韻演出呈現了多年來大陸舞台上已流失的中華民族的瑰寶,今晚的經歷可謂是思想的洗禮。

「一句話:震撼!非常震撼!」朱先生說道,眼裏泛著淚花,「真感慨!一個人能有幾個六十年,經過了這麼多年,終於看到了中華民族真正的好東西、純正的中華文化的東西。而這些寶貝,在大陸這麼多年所看的演出中,根本看不到。我感到很激動,今晚的演出對於我來說是一次思想的洗禮。」

朱先生說,他在大陸一直在國家機關工作,曾從事電子行業工作,也曾在國家級電視台工作過。出於對藝術的愛好,經常在人民大會堂觀看演出,幾十年來在國內看過很多綜藝節目。幾天前剛到英國的他,是第一次踏出國門。不想正好有機會觀看神韻演出,感到三生有幸。

他認為神韻演出表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賴以生存的文化精髓。當他看到西方觀眾對演出報以熱烈掌聲時,感到非常自豪。他說:「神韻很純,通過藝術形式,將老祖宗們傳下來的民族精髓、傳統中國人相信的東西呈現出來。演員們技藝高超,將中國人的善良、勤勞、純樸表現了出來。而這些,卻是大陸演出團體無法做到的。因為(中共)黨文化中貫穿的是暴力,是不會將中華純樸的東西表現出來的。」

令他感到欣慰的是,中國真正的好東西在外國人眼裏是寶貝。然而,令他惋惜的是,雖然是好東西,對很多中國人而言也許已經很陌生了。

朱先生印象最深的節目是《劈山救母》,他認為這個看似簡單的故事,蘊涵了深厚的意義。他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東西在中共建政之後就逐漸流失了。看了神韻的演出,令人想起的是在搖籃裏聽到媽媽講的故事,如《劈山救母》。」「當看到《劈山救母》這個節目時,我就在思考,真是小故事裏有大文章,不僅僅是救母親啊。我沒有華麗的詞藻,我認為自己代表的是純樸的中國人,說出的是肺腑之言:神韻,在救中國。」

朱先生補充說:「回國後,會將看到的毫無保留地告訴親朋好友。如果神韻能到中國演出,那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如果大陸的人們能看到神韻,能喚醒人們,讓中國人想起自己真正的寶貝。」

大陸華人:神韻將中國人跟神的聯繫給續起來了

一位三年前來自大陸的郭先生看了第一天的神韻演出後,第二天又前來觀看演出。


三年前來自大陸的郭先生

郭先生告訴記者說:「昨天,我和一位朋友來看演出。在回家的路上,這位朋友說,在中國沒看到過這麼好的演出。在中國看不到,因為沒有這樣的群體演出。他去年在倫敦就看過神韻藝術團的表演,這次神韻到卡迪夫來,正好是他居住的城市,他感到很高興。」郭先生認為:「中國大陸現在的文藝很多是走低俗化,走庸俗化的路。其實中國的年輕人非常需要建立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責任感,多接觸能純潔心靈的藝術,而不是隨世俗走向低俗。」

當記者問到他對看神韻演出的感受時,他說:「中國人在傳統上是信神的,而這麼多年來,中國人跟神的聯繫被切斷了,看了這個演出後,覺得現在給續起來了。」他還說:「看到善良的人被迫害的時候,淚花在眼眶裏打轉。」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