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言志 志存高遠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零年十二月十四日】古語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言志,是詩人作詩的總目的,表達詩人的志向、理想和抱負等。受傳統文化儒、釋、道思想的影響,在我國詩歌史上,詩品與人品俱佳的文人,無不弘揚道德正義,鞭撻社會黑暗勢力,仁民愛物,認為對真理的不懈追求應該是人生和詩文創作的永恆主題,無數詩人都用他們的詩歌創作來實踐這一主張,陶冶人們的心靈,令人回味無窮。

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尚書﹒堯典》曾歸結出「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的創作規律。在《論語》中孔子的詩教佔有很大比重,把《詩經》列為儒家必修的經典之一,借助詩書禮樂等形像化的形式,教育學生,規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倫理關係,潛移默化的使道德理念深入人心,以達到修身治國平天下。

詩言志,無論是直抒胸臆,還是通過象徵手法來表現自己的心曲、寓志於形像之中,其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或借史藏慨,或遊仙托志,或借人抒懷,或托物言志,詩人在其作品中所傳達出的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責任感,當然,詩人對於真理的探求、對永恆的嚮往,可以是深邃的沉思,可以寫滔滔萬里江河,也可以寫堅貞的松柏、傲霜的梅花、高飛的鵬鳥,或是急促的鼓點,或是婉轉的琴弦,這些在詩人的筆下無不化為美妙的詩歌,並寄寓著深刻的思想意義。以下舉些例子。

戰國時屈原所作《離騷》,便是明志之篇。「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上下求索」,上天入地,朝髮蒼梧、夕至縣圃;上崑崙、涉流沙,至西海……表達出詩人對真理的矢志不渝的追求。他通過各種鮮明的藝術形像如鸞鳥、鳳凰、香草、菊花等,來表達自己敢於堅持真理,不與社會黑暗勢力同流合污的堅定意志,寫道:「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他頌揚古代的聖王和賢臣,如堯、舜、禹、湯、後稷、文王、伊尹、呂望、周公等,讚美其德行,「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他反覆談到「民」的問題,「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夫惟聖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願搖起而橫奔兮,覽民尤以自鎮」,寄託了他對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從晉代陶淵明寫的《歸去來兮辭》中,人們讀出了其「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操守。陶淵明自幼受儒、道思想的影響,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志趣,「安貧樂道」成為其為人準則。他推崇顏回、黔婁、袁安、榮啟期等賢士,要像他們那樣努力保持品德節操的純潔,不趨炎附勢,任何時候不違背自己的良知。他以蘭、菊和飛鳥等喻志詠懷,如他在《幽蘭》中寫道:「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寫出內蘊著芳香之氣的蘭花正等待著清風的吹拂;他在《時運》中寫道:「山滌餘靄,宇暖微霄。有風自南,翼彼新苗」,寫山村的早晨,晨霧漸漸消失,南風使新苗長上了翅膀,翩翩欲飛。他的田園詩表達出的返樸歸真的心境,表現出其守志不阿的君子之節,真正做到了「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唐代的杜甫一生憂國憂民,以其自覺和深沉的社會意識,創作詩歌,其詩「渾涵汪茫,千匯萬狀」(《新唐書》)。杜甫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其詩既有「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望岳》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 《登岳陽樓》 )的氣吞八荒之勢;又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春夜喜雨》 )的精細入微之處。他寫的:「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兵長不用」( 《洗兵馬》)、「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秋興》),都浸透著詩人愛民憫生,渴望四海昇平及及對博施濟眾的讚美。再如他寫的《水檻遣心》:「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這首詩由「細雨」、「魚兒」、「微風」、「燕子」等組成了一幅素淡恬靜的江村圖景。濛濛細雨中,魚兒歡躍,時不時跳出水面,微微風中,燕子斜飛。使全詩不僅具有輕盈、活潑的審美特點,而且意境廣闊,透露出春的氣息、春的生機,給人以愉悅的審美感受。

「詩言志」的內涵非常豐富,古人說:「詩之基,其人之胸襟」、「精騖八極,心遊萬仞」,詩人可以把已有的事物、將有的事物都調進他的藝術作品中,而不受過去、現在、未來,天上、地下、人間的時空限制,在人們的心中顯示永恆。如唐代李白在《古風》中寫的「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描繪出馳騁在仙境中的美妙,充滿對神仙世界的嚮往,這也構成了其詩清新飄逸的風格。唐代王維在《終南山》中寫的「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描繪出終南山的巍峨壯麗、白雲青靄的萬千氣象,也體現出其修道好道的高遠心志和澄淨心境。唐代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中寫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僅描繪了無限廣闊的藝術圖畫,更道出了十分深刻的哲理,給人以向上的勇氣和力量。宋代陸遊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寫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戌輪台。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表達出其始終堅持收復失地、恢復中原的堅定信念,他一生以梅花的品格自勉,著名的詩句有:「高標逸韻君知否,正是層冰積雪時」(《梅花絕句》)。

歷史上偉大的許多詩人都是真理和道義的追求者和捍衛者,他們的優秀作品至今仍在展現著高風亮節、不謀一己之私的語言形像。作為社會的良知,他們備受人們的尊重,其詩品與人品交相輝映,使人們在學習、研究其作品中能學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追求光明和美好。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