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像以盡意」

——淺談漢字的文化內涵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零年十一月七日】中華漢字是神傳文字,不僅具有獨特的形態美,其表意特徵更使其具有極其深遠的內涵和意蘊,在發展過程中凝聚了五千年文明的精華,反映出古人的正統信仰、道德至上、天人合一思想等多種信息,是我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一個方塊字,就是一方天地,古人云:「聖人立像以盡意」,漢字的形像呈現著宇宙乾坤的萬象紛呈、蘊含著造化的神秀靈氣,其內涵體現出追求「形而上」的道的精神,透露出深深的人文關懷。

漢字講究一字傳神,如「江」字、「河」字,令人彷彿目睹水流,耳聞汩汩的水聲。如「德」、「理」、「法」、「和」、「道」等這些字,其實早就不是一個單純的字義了,經過歷史積澱,它們所代表和涵蓋的往往都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很廣的意蘊和很深的思想。特別是同一個漢字在不同的時空和不同的語境中,也常常會產生不同的含義;更有一些漢字,即使是在同一時空和同一語境中,也會稟具多種含義。走進漢字,探索其文化奧秘,會受到哲理的啟迪。以下舉些例子。

「道」

「道」,從辵(辶),從首,辵謂長行,首謂面之所向,行之所達。長行於面之所向與行之所達之途,此途即道。其含義有道路、道理、道德、天道等。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道是宇宙的本源和規律,是儒釋道等各家學說、學派的總歸宿和最高境界,傳統信仰認為天地萬物皆由道而生,又回歸於道,其宗旨均是按照宇宙規律去做,即人道必須符合天道,人心合天心,才能達到「天人合一」。如老子對道的感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中庸》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由「辵」與「首」相結合,意含要頭腦清醒、理智,時時不可偏離正道。因為「正道」是順乎天理、天地自然規律的,而邪道會引人走入黑暗的歧途和不歸路。天地萬物無不各循其道,如一年四季的流轉,星球各依其軌道而運行,不能有絲毫的偏離。道之義理告訴人們如何在天人合一的狀態中,徹悟真理,步入到大道的境界之中。

「德」

「德」,左邊從「彳」,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亦表示行動之意,右邊從「十目一心」,可以理解為目正、心正,一心一意遵道而行,又提示人們,凡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皆在「十目所視、十手所指」的警示中,隨時警策自己守住心性。「道」與「德」兩字是緊密相連的,這就是「行道有得(德)」,或者說德乃「遵從天道,在心為德,施之為行」。

「德」字的本義是「道德」或「品行」,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是涵蓋了誠信、仁義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範疇。古人常把「德」和「天」聯繫在一起,認為有德便能得到上天的垂顧,「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尚書》)。如周人製作禮樂,隆禮重儀,確立了以「德」為先的價值原則,敬天、保民、明德、慎罰是周人的基本的精神信仰。古之聖賢皆重德,認為德是上天賦予人的美好本性,做人要保持善性並不斷昇華道德境界,才能達到事天、敬天。如《禮記》制定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道德綱領。社會的安定和諧,國家之興盛亦莫不賴此「道德」來維繫。

「福」

「福」,左邊從「示」,「示」是祭壇的象形文字,多與祭祀、神明、祈禱有關,古代的人接近祭壇,是要得到上帝的引領和神性的啟示,後來這個象形字的意思引申為 「啟示」,當用作部首時,代表上帝或神明。右邊的「畐」字旁,可以理解為每個人都有神所賜的一口田(良心田),找回那心靈的一方淨土,福即至。

「福」本義作「佑」解,表示尊奉上天垂相,尊道貴德天道佑護才能有福,才能逢凶化吉,無所不順。如《左傳》上說:「福,佑也」;《說文》中說:「福,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之謂備」。人人都希望平安幸福,未來美好,沒有人願意兇危多難,但唯有通曉「福」之真諦,懂得培「福」之因,才能積福、造福,迨至福至心靈。福與德緊密相關,古人稱「德曰福」,明瞭「好德」為一切好運和福份的根本,行善積德,讓自己的存心和言行舉止都能合乎天理,唯有如此,才會百福駢臻,千祥雲集,正如古語所云:「君子萬年,福祿宜之」、「至誠合天,福之將至」。

「命」

「命」,從口令,令,乃發號之意,有發令權者,以口指揮人為命,故命之本義作「使」解(《說文》),乃使人依發令者之表示而行之意。命是一種具有傳承功能的載體,其義有:道曰命,如《易書》說「大亨以正,天之命也」;自然歸趨曰命,人力不能左右之者曰命,亦曰命運,如古語云「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君父對臣子之所示曰命,如《孝經》說「子從父之命」;生活之機能曰命,即生命;使,派,如使命。

古人認為人與萬物都是帶著「使命」而來世間,孔子提出君子要「知天命」,「知天命」,即領悟自己負有使命,必須設法去完成。這種使命的來源是天,所以稱為天命。傳統文化中的天命觀明確了在宇宙決定論的價值觀念中作出正確的人生選擇,即認識到「命由天作」的必然性,與「福自己造」的可能性,包括不斷修身以達到至善,敢於擔當維護道義的大任等。君子尊重客觀規律,明辨是非,對未來發展有理性的判斷和預測,知命者不立於牆岩之下,並喚醒他人從善以避免災難的發生。明確教育的作用是教人「知天命」,順應天命,做自主未來命運的明智之人。

「覺」

「覺」,從見,學省聲,本意作「寤」解(《說文》),乃「寤」而有覺,指醒而張目得識解事物而言,故從見;覺悟、覺醒,指由迷惑而明白,故覺從學聲。其義有:覺者,道德高尚、不惑於世事之人曰覺,如古之聖賢被人們稱為先知先覺;佛曰覺,佛經中有「佛者名覺,既自覺悟,復能覺他」;悟出道理,知曉,如「覺今是而昨非」(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啟發,使人覺悟,如「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孟子﹒萬章》)。

「覺」有多種意思,人生到底要覺甚麼?古代聖哲早就告訴人們:要覺天理、地理、人理、物理,對世間種種現象透徹了解,不為迷惑,開啟真智,明瞭宇宙真相。覺天理,要遵循宇宙規律,追求大道;覺地理,要像大地那樣具有寬廣的胸懷,厚德載物;覺人理,天地人,並列為「三才」,是說人要修德向善,以達天人合一;覺物理,是人類要「泛愛眾」,尊重自然,尊重生命,與天地萬物和諧相處。在這個紛繁的世界中,覺者不迷、不惑,證悟真理,並啟悟他人一同向道。

「清」

「清」,從水,青聲,本義作「朗」解(《說文》),乃指水或其他液體、氣體純淨透明之狀而言,故從水。又以青為天無雲時,所現深藍之色,因有明潔之意,水明潔即清,故清從青聲。其義有:品性純潔之稱,如古語云「清心而寡欲」,指保持心地清淨;水曰清,如李白寫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澄清,如朱熹寫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清正、清廉,如「夙夜惟寅,直哉惟清」(《書﹒舜典》);正本清源,如陳子昂寫的:「夫欲正其末者,必先端其本;清其流者,必先潔其源;自然之符也」,指從根本從源頭上清理,方可激濁揚清。

凡「清」之境界,或得天然之趣,或有高潔之風。清淨之心,來自不染世間名利,不著人間紛紜,看透富貴如雲煙,修養崇高。老子雲:「清靜為天下正」、《淮南子》道:「清靜者,德之至也」。古人講清靜無為,乃有所為有所不為,有為在克己修身,改過遷善,志在大道,修齊治平;不為在名利物慾,自甘墮落。因此人生在世,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明確人生的方向、目標和意義。

每個漢字,都會在人們面前呈現出一幅生動形像的人文景觀:如「信」字,人言為信,指人的言論和行為應當誠實、不欺詐,「信念」、「信仰」也都是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說」字,言要兌現才能說話;心居於中,是「忠」;心真、守德是「慎」;心裏有鬼,是「愧」;「債」字由人和責兩部份構成,表明欠債必還是人的責任;「悔」字,乃心中自恨言行有失之意,每每鬱鬱在心,然而古人教誨人們「徒悔,無益也」,「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把握好現在和未來,才能真正做到人生無悔。

漢字的智慧,將人的心靈世界演繹的淋漓盡致。傳統漢字文化演繹著歷代人們敬天信神,修身求道,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淨化著人們的心靈,使「向道」、「向善」理念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美德得以彰顯。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