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品與廢品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九年七月二十五日】有同修發現,在東北的一些廢品收購站裏,堆積了大量的法輪功真相資料。聽到這個消息,同修都很痛心,開始反思這樣一個問題:自己冒著危險、節衣縮食、千辛萬苦製作的真相資料,為甚麼被大量扔棄呢?為甚麼能被舊勢力鑽了這麼大的空子?這裏單從文字這方面來談一談我們的認識。

首先,文章的地位和作用是甚麼?曹丕提出「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主張。對於修煉者來說「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我們發報導、做短文、寫小說,目地不是為了供常人消遣、給常人娛樂,讓常人看看而已,而是通過文章承載道義,讓人們了解真相、提升道德、開啟智慧,明辨善惡,覺醒與覺悟。也就是說,當我們做文章時一定要有強烈的救人使命感,不要混同於常人,為了做而做,像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一樣按部就班的做。

其次,為甚麼有的文章能感人肺腑,而有的文章讀起來索然無味?「文以載道」,文章表達作者的思想。一個人的境界、道德有多高,他的文章就有多高。一個慈悲心淡的人,沒有悲憫與拯救的情懷;一個爭鬥心強的人,不可能有平和的語言的。當我們的文章不能感動人時,可能正是我們的心不夠真誠,當我們的文章漏洞百出時,可能我們修的也漏洞百出。心修的好,文章也能做的好。

第三,我們做文章是討個說法?是就事論事?是表達內心不平與憤慨?還是勸善與救度?我們的文章是為了讓讀者了解真相與被救度。大家知道,很多西方人是通過對陳子秀的報導的那篇文章了解這場對法輪功的迫害。那篇文章為甚麼至今讀起來還感人至深呢?因為作者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用平和的語氣,真摯的表達了對善良與堅韌的褒揚。那麼我們做文章的時候就必須考慮對方的接受能力,放下自我,站在讀者的角度去立意與行文。

如果把自己定位在被害者的角度,那麼不自覺的就在強調自己的感受,就會義憤填膺。帶著滿腔仇恨、抱怨與指責寫出來的文章,肯定不會平和與美好。

第四,為甚麼好的文章可以流芳百世、名垂千古?我們都知道唐朝詩人賈島為了錘煉詩句中的一個詞而反覆琢磨「推敲」的故事,還有曹雪芹嘔心瀝血著《紅樓夢》「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故事。可見要做好一件事,不僅要有雄心壯志,而且要有「用心」,用心去做好一點一滴。如果文章中的每句都能讓人理解與認同,每段文字都經過反覆錘煉,做到盡善盡美,讀者就自然的願意閱讀與珍藏。現代社會講速成,其實心浮氣躁、馬馬虎虎是做不出好文章的。做文章是苦差事,一定要耐的住寂寞,吃得下苦。

最後,要整體協調,確保質量。滿腹經綸、才華橫溢的曹雪芹寫一部《紅樓夢》尚且要「批閱十載,增減五次」,我們做文章,不但自己要反覆核實與修改,最好能夠有專業人士的把關與校正。一個人的眼界、知識與能力都是有限的,只有大法弟子整體協調才能做好。常人還有三審三校一通讀的制度,如果每個大法弟子都抱著做完了、發出去了就會萬事大吉了的想法,是很容易導致粗製濫造的作品的產生。

不管甚麼年代,文章的精品都是立意高遠、思想深刻、語言傳神之作。我們的一些文章之所以達不到更好的效果,除了文字水平有限,根本原因在於用心遠遠不夠,只有心才能感動心,只有心才能拯救心。當我們發自內心的想做好的時候,當我們真的把眾生當作親人去憐愛、去拯救的時候,自會有神助,自會有神跡,也會有智慧源源而來,也自然能做好。

今天的社會是一個浮躁的社會,也是一個必須靜下來才能修心的社會;現在是一個文章泛濫的時代,也是一個缺乏優秀文章的時代。我們必須清楚:只有雄心壯志是不能立言於世的,只有我們的心中滿懷慈愛與悲憫,做事時腳踏實地、嚴謹嚴肅,我們的文章才能超於庸俗,超於平淡,才能鑄就精品,成為珍品。

我們不能指責眾生不珍惜我們的辛苦,我們也不能指望眾生珍視我們的付出,我們只能要求自己做到盡善盡美,讓眾生喜聞樂見,讓眾生得救。放下強調自我的心,放下怕吃苦的心,放下內心的憤恨與浮躁,這些人中的得失與將千古不朽的救度眾生的文章相比,實在算不了甚麼。「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我們真得把做文章當作千古事來做,決不能草率行事更不能敷衍了事。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