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化】薦才舉賢 以德為先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八年一月二十六日】德乃做人之本,自古以來人們薦才舉賢首先都以道德作為衡量的水準。從人的品行及為人,判斷其是否是一個賢德之人。當然薦賢者自身的操守也很重要,要心胸寬廣,站在為公的基點上唯賢是舉。如果站在為私的基點上決定親疏棄取,那麼肯定是為自己樹立私黨。《資治通鑑》中《李克薦相》的故事在這方面給人以借鑑和啟迪。

東周時魏文侯召見外臣李克,說道:「我將要設置宰相,想從魏成子和翟璜中選一人,先生看誰比較合適?」李克回答:「常言道:『卑不謀尊,疏不謀親』,我在朝廷以外任職,不敢妄議朝政。」魏文侯說:「這是國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謙讓!」李克沉吟了一下說道:「要想知道一個人的品質和能力,可以從五個方面觀察:看他平時所親近的;富貴時所交往的;顯赫時所推薦的;窮困時所不做的;貧賤時所不取的。這樣就心中就有數了。」文侯聽後高興的說:「現在我能確定國相的人選了。」

李克在回家的路上,正好遇上翟璜,翟璜連忙攔住他問:「聽說國君召見先生去選薦國相,最後選定了誰?」「魏成子。」李克說。翟璜憤然變色說:「我哪一點不如魏成子?西河太守為我所推薦;國君為鄴城之事憂愁,我又薦舉了西門豹前往治理;國君要討伐中山國,是我舉薦了樂羊子而取勝;攻克中山之後,無人守衛,是我舉薦了先生您去任職;世子缺少老師,也是我推薦了屈侯鮒。這些都是先生知道的,我哪一點比不上魏成子?」

李克聽後義正辭嚴的反問:「我和你以君子相交,你把我推薦給國君,難道不是為了國家大義,而是為了結黨營私、謀求高官厚祿嗎?」翟璜一時語塞。李克接著說:「國君今天問我誰做國相合適,我只是照實說了一些意見。我知道魏成子每年的俸祿有十分之九用於為國家招賢,只有十分之一留給家用。他從東方招來卜子夏、田子方、段乾木,此三人皆道德之士,君尊為師,向他們學習治國之道;而你所推薦的五個人,只具有人臣的才幹,國君把他們當成臣屬。由此可見,你怎能與魏成子相比呢?」

翟璜聽後滿面羞愧,他再三向李克道歉說:「我冒昧了先生,剛才說了不少錯話,今後一定提高自己的修養,向先生學習。」

李克的識人用人之道、魏成子的品德、翟璜的醒悟及魏文侯之所以用李克擇相,令人深思和回味。通過看人的言行舉止,甚至細小的事情,皆可觀其志。以近知遠,以微知明,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因為真正的節操高尚之人,真正的道德之士,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表現出他們優秀的品質,都會影響和感化周圍的人。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