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化】清正不貪 節儉有德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七年八月二十九日】吳隱之,字處默,東晉濮陽鄄城人,博覽文史,非常儒雅。他為人孝順友悌,堅守德行節操,清正廉潔、不貪不義之財,位至光祿大夫,被史家稱為晉朝第一良吏。

吳隱之二十歲時就有清正的操守,當時家中貧困,雖然每天粗茶淡飯,但他從來不吃不該自己得到的糧食,雖然家中沒有一石的餘糧,但他從來不取不義之財。

吳隱之侍奉父母非常孝順謹慎,以至於連仙鶴和大雁都被感動,母親去世後,應該哭泣時有仙鶴鳴叫,祭祀時有群雁環聚。因為敬重欽佩他的德行,太常韓康伯將其任為輔國功曹。後來他的哥哥吳坦之因事要受到株連,吳隱之到大司馬桓溫那裏乞求用自己的性命來代替哥哥受過。桓溫受到感動,將他哥哥釋放,對吳隱之倍加重用,不久升任其為晉陵太守。

尚書令謝石曾經請吳隱之做衛將軍主簿。吳隱之要嫁女兒時,謝石知道他貧寒樸素,嫁女兒一定會草率從事陪嫁很少,於是命令挪用廚帳幫助吳隱之為女兒操辦婚事。謝石的使者到吳隱之家後,發現婢女正牽了狗要出去賣,除此之外沒有籌辦一點陪嫁。

吳隱之後來被召入朝廷,歷任中書侍郎、國子博士、散騎常侍、著作郎、御史中丞等職,雖然身居高位,但他始終保持清廉儉樸的操守。家中冬天沒有被蓋,有一次洗了衣服,只有身披棉絮以禦寒,日常依舊辛苦勞作,同貧寒百姓沒甚麼兩樣。在郡中做官中,其妻子還要自己去背柴草。而他將自己所得的俸祿全部分給了需要救濟的親戚族人。

當時廣州嶺南一帶依山靠海,有很多奇珍異寶,一箱珍寶就可以供幾代人享樂,但那裏瘴氣泛濫,百姓困苦不堪,沒人願意去做官,派去的官吏也大多只顧自己貪污斂財,不管百姓死活。朝廷想革除嶺南的弊病,於是在隆安年間,將吳隱之派往廣州,任其為龍驤將軍、廣州刺史、兼平越中郎將。

離廣州二十里遠的地方叫石門,這裏有泉水叫貪泉,喝後會讓人貪得無厭。吳隱之到廣州後,對他的親人說:「不見泉水也會有貪念,關鍵在於能夠保持自己的心志不亂,到了這裏會使人喪失清白的原因我知道了。」於是來到貪泉邊,舀起水來喝了下去,並賦詩道:「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意思是,人們說喝了這裏的水會讓人貪圖金銀財寶,但我想假如讓伯夷和叔齊這樣的高潔之士喝了,始終也不會改變他們的操守的。」吳隱之藉此也是表明了自己堅守清白的決心。

吳隱之在廣州更加砥礪自己清正的節操。日常吃的是青菜和幹魚,幔帳、器用和服裝都讓外庫代為辦理。有人說他這樣是不是太做作了,可他始終不為所動。有手下人給他送魚時,總是剔除骨刺只有魚肉,吳隱之覺察到他的用意後,責罰並開除了他。

吳隱之在任期間,廣州改觀很大,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元興初年,皇帝下詔說:「孝順的行為篤行於家門之內,清正的節操砥礪於風霜之中,這實在是不容易做到的,而又是君子最美好的德行。龍驤將軍、廣州刺史吳隱之孝順友悌超過常人,俸祿分給九族,自己卻清廉儉樸,節儉到以幹魚為食。他身處物慾之地,而能不改變操守,享有鏤金之富,而家人卻不更換服飾。他革除奢侈務求節儉,令南域改觀,朕嘉獎他,可以進封稱號為前將軍,賞錢五十萬,糧食一千斛。」

據說吳隱之在從廣州離任回朝時,乘船途經廣州西北方的北江,原本平靜的江面突然狂風大浪驟起,船岌岌可危,吳隱之自問自己在此地的所作所為無愧於天地,何以招致天譴呢?於是再三追問,得知妻子劉氏要了他人贈送的一塊沉香,於是立即將沉香投入江中,結果江面立時風平浪靜。投沉香的地方後來聳起一座沙丘,被人稱之為「沉香浦」或「沉香沙」,現在仍可以看到。

史書中讚曰:「吳隱之酌水以勵精,晉代良能,此焉為最。」稱讚他是晉朝第一良吏。唐朝的王勃在名篇《滕王閣詩序》中讚歎道「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意為像吳隱之這樣清正廉潔的人,即使喝了貪泉之水也不會變得貪濁;後人為了紀念吳隱之,在當地立了一塊「貪泉碑」。明朝時還建有吳隱之祠,門上有匾「清風萬古」對聯曰:「清擬夷齊,百世聞風頑懦起;績留嶺海,一詩厲操士民思。」

義熙八年,吳隱之告老請求退休,皇帝封賞優厚下詔准許,授其為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賜錢十萬、米三百斛。去世後,追贈其為左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

吳隱之一生堅守清正不貪、節儉樸素的操守,是位有德之人,他屢次受到朝廷褒獎,常常受到皇帝優厚的封賜和顯貴的贈封,當時的清正廉潔之士都以他為榮,他的兩個兒子及孫子也都繼承了他的遺風,很有德行。他的德行足可以垂範後世,不論是做官還是立身做人都需要這些美德。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